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014603
大小:14.1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30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 1、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四篇都是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单元的
2、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3、《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 根据《故都的秋》的课型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分别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①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②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
3、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教材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抓住秋的三个特点师生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阅读郁达夫的文章,了解郁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1、导入阶段 移情法:多媒体课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画面以及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
4、,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诵读法:放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整体把握阶段 活动法:找准切入点,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引起争论的问题开展辩论活动,调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先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抓住了中心,再分三组学生准备三个问题: ①第一组在文章中勾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 ②第二组同学思考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 ③第三组同学勾画出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然后归纳出作者笔下故都秋色的色调----冷色调.再引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冷清、
5、孤独之感。之后,教师将问题进一步深入:"作者在故都感受到的秋声又有哪些呢?”从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出故都秋声的“静”。紧接着提出“郁达夫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师生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概括出秋味:“悲凉”﹒学生为了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6、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辩论中整体把握了文章。三组的同学通过景物特点来剖析"悲凉"。同时,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辩论活动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品味鉴赏阶段 诵读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诵读,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写景语段,投入地朗读,并
7、与同学交流自己欣赏的原因和方法。教师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点拨,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例如,某学生朗读"槐书"一段,师生一起品味: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这里作者借视觉和触觉形象描绘了独特的秋景:花铺满地,脚踏落花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这里空寂无人,斯人独徘徊,只能与自然相交融。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寂寞?"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落蕊是秋的标志,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壮,在韩愈笔下是"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的哀伤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的"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
8、微细极柔和的触觉。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于其中蕴藉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形与神,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欣赏时,要运用表现技巧、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同时,还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4、总结升华阶段 ①课堂布置一道训练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