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

ID:599063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30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_第1页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_第2页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_第3页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_第4页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关系探究  摘要:采用择业效能感问卷及成就目标量表对385名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和择业效能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年级、及生源生存在差异;成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具有相关性。关键词: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择业效能感1.引言成就目标是指个体成就行为的目的和指向,强调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及自己的任务和成绩,是近年来动机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成就目标理论对于解释学生学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处于动机研究优势地位,获得了大量的结果,但这些研究更多集中于目标定向与其他动机成分的

2、关系,以及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和考试焦虑的关系、成绩目标培养等等[4-7],很少探索成就目标在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作用。6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而且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择业效能感方面的研究都是在欧美进行的。在我国,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业效能感,有关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尚较少。本研究将就大学生成就目标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生职业心理有所认识、以促进大学生职业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2

3、.研究方法2.1对象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天津某高校385名大学生,有效问卷共计358份,有效率为93%。2.2调查工具2.2.1择业效能感问卷。采用胡艳红(2003)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调查,该问卷为五点量表,该问卷为五点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计23个题目,包括六个维度:①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在职业方面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的认识,共4个项目;②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在择业中能力、性格、品质的评价和看法;③社会支持,指择业时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能力,包括择业时父母态度、人际关系等;④职业信息搜

4、集,指对各种就业信息掌握、使用的情况,包括收集职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等;⑤学绩,指具备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包括专业成绩、外语水平等;⑥目标设定,即对职业目标的认识及确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六个维度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6.93%。2.2.2成就目标量表6梁宇颂(2000)编制,包括掌握目标、成绩目标两个分量表,两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分别为0.63、0.71(在可接受范围内),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7.5%。2.3统计处理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分析3.1成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相

5、关性为考察成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掌握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p最大为0.012),而成绩目标取向与社会支持效能感(r=0.192,p=0.000)和职业信息效能感(r=0.144,p=0.006)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考察成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掌握目标取向对自我概念、社会支持、职业信息、学绩和目标设定效能感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成绩目标取向对社会支持和职业信息构成显著回归效应。结果表明,掌握目标取向(β=0.

6、333)对社会支持效能感的预测性高于成绩目标取向(β=0.174);掌握目标取向(β=0.339)对职业信息效能感的预测性高于成绩目标取向(β=0.125)。4.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成6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具体而言,掌握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成绩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社会支持与职业信息两个维度存在相关。经回归分析,发现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取向都对择业效能感构成显著回归效,而且掌握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成绩目标取向。6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成就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存在密切关系,可

7、以通过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的干预培养来影响个体择业效能感。但也要注意掌握目标取向与成绩目标取向会引起两个截然不同的动机模式。掌握目标取向是一种适应性的动机模式,个体关注任务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成就行为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的“掌握模式”;成绩目标取向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动机模式,个体关注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证明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趋向队能力的积极评价而回避对能力的消极评价,在成就行为中表现消极地、不时赢得“无助模式”。由这两动机模式可推知,在对择业相关任务时,掌握目标取向的个体敢于接受挑战,对自己能力的自我知觉倾向于正向,对任务

8、过程的情绪体验积极——择业效能感较高;而成绩目标取向的个体,在任务面前倾向于逃避,任务过程易受外界影响,多负面情绪体验。这也告诉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掌握目标取向的培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掌握目标取向有积极作用,但还不能一概否定成绩目标取向的作用,得出成绩目标取向只有消极影响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当个体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