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22122
大小:2.2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1-25
《足底痛点注射治疗教学教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足底痛点注射治疗1、相关解剖: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它与内踝、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支持带向深部发出纤维隔,将踝管分隔成4个骨性纤维性管。其内容纳的结构由前向后以次为(1)胫骨后肌腱;(2)趾长屈肌腱;(3)胫内动、静脉及胫神经;(4)踇长屈肌腱。2、病因足踝部突然剧烈运动或踝关节反复扭伤,使踝管内肌腱发生腱鞘炎,水肿,使踝管相对狭窄,管内压力增高,压迫胫后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其它病因由踝管内腱鞘囊肿、肿瘤、踝部骨折、足姿势异常如扁平足。3、临床特征青壮年男性多见。如长期站立工作者、运动员。主要症状是沿内踝、足内侧、跖侧至足趾烧灼样
2、疼痛或麻木感,夜间较明显,影响行走和负重。4、诊断要点内踝后方凹陷处(踝管)有明显压痛及向足底放射痛,肌力一般不受影响。足部胫后神经的跟支和其主要分支跖内侧神经和跖外侧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5、注射治疗1、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大腿外旋,膝关节屈曲,膝外侧垫枕。2、定位:确定内踝、胫骨下端、跟骨、跟腱体表标志。3、常规消毒,选用7号细针,于踝管后上方垂直进针,按解剖排列位置,找到肌腱内侧缘,回抽无血,无异感,即可注入药液5ml,然后将针尖移动到管外,做四周软组织浸润。进针深度约2-3cm,注入药液3-5ml。药液配方:0.5%的利多卡因+10mg曲安奈得共10ml。
3、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6、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解剖定位,谨防药液注入跟腱,有可能引起跟腱断裂。(2)痛点处做到充分浸润,效果更佳。(3)防止误入血管内。(4)注射后患肢抬高400左右。二、跟痛症的治疗定义:又称为“足跟痛”,是指跟骨跖侧长期慢性劳损引起的跟部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肥胖者。1、相关解剖除足底腱膜和足长韧带起自跟骨外,许多足肌如踇展肌、小趾展肌、趾短展肌及足底方肌均自跟骨结节起始。上述诸肌、韧带、腱膜的劳损、挛缩或炎症均可刺激跟骨结节发生骨质增生,日久形成骨刺。2、病因跖腱膜及跖长韧带损害、跟骨骨骺炎、跟骨炎(类风湿或Reiter病)、跟骨
4、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等也可引起。3、临床特征青少年或儿童的跟骨痛多因跟骨骨骺炎所致,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渐感疼痛,局部不肿或微肿。青年或中年人的足跟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病。患者感足跟后部及足跟底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行走困难。老年人的足跟痛常因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致。疼痛在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加重。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又加重。4、诊断要点骨骺炎所致的足跟痛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二次骨化中心,患儿患足常有外伤史。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骨密度增加,呈分裂状,边缘欠整齐,需与健侧对比。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
5、病常见于青年人,相关的生化检查阳性。X线片示骨疏松,足跟后部和底部软组织影增厚,并有骨皮质轻度破坏和增生。病变范围逐渐扩大,波及跟腱止端和跖筋膜附着部,晚期可使跟骨结节上部如鸡尾状,跖筋膜附着形成巨大骨刺。老年人骨刺和滑囊炎所致的足跟痛,其特点表现为休息痛。足底跟骨棘周围软组织压痛明显,跖腱膜及跖长韧带也有压痛,X线片可见有跟骨骨刺。5、注射治疗最常见原因是足底腱膜和足底长韧带的劳损炎症。因此其治疗主要在2个组织层次上实施。(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踝下垫枕。(2)穿刺点:跟骨结节前缘中份(足底腱膜的起点偏内侧,而足底长韧带的起点偏外侧)如图足底定点(3)经穿
6、刺点用带7号针头的注射器快速经皮直达跟骨结节前缘,稍退针,回抽无血,注入药液3-5ml,再退针至皮下,稍向内侧进针至足底腱膜处(如图),回抽无血,再注入药液3-5ml。药液配方:0.5%利多卡因+10mg曲安奈得共10ml。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跟痛治疗6、注意事项(1)注意足部皮肤清洗与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进针深度应与足跟底部压痛区相互符合。(3)注意无从足跟厚皮处进针穿刺,应从足内侧侧面进针,即可减少疼痛和感染,又易于穿刺。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