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82898
大小:86.5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13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圆的认识》案例分析《圆的认识》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圆的认识是我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我们一起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与画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提示1:圆的边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
2、形有什么不同?2:用钉子、绳子、铅笔怎么画圆?画圆时应注意什么?3:用圆规怎么画圆,画圆注意什么?4:画图工具不同,但画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点评】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最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全班解决。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三、展示交流、评价质疑学生根据“交流提示”交流画圆时的感受。汇报:(1)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边是直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2)把绳子的一头拴住钉子,另一头拴住铅笔,把钉子按在纸上,不能动,拉紧线,用铅笔画
3、一周。师质疑:绳子不拉紧行吗?为什么不行?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在旋转的过程中从固定点到旋转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变。(3)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住,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师质疑:画圆时,手拿着圆规的哪一部分?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手要拿着圆规的手柄画,不要握着圆规的“腿”,如果握着圆规的“腿”画,两脚之间的距离容易变。为了方便另一只脚旋转,用圆规画圆时,用力要均匀,圆规可以稍微倾斜一下。(4)画圆工具不同,但画圆方法有共同之处:都需要固定一点,有一个点需要旋转一周,而且转的过程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师质疑: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
4、就做圆的什么?固定的长度就是圆的什么?下面我们共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请看探究提示(一)(课件出示)探究提示(一)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边观察图数学上把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完成下面3题(1)标出圆形纸片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2)右图中的线段是圆的半径吗?理由是什么?(3)下图中的线段是圆的直径吗?理由是什么?结论: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探究提示(二)1.猜一猜一个圆内有()条半径,()条直径,半径
5、的长度都(),直径的长度都()。一个圆内,半径长度与直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2.动手操作验证利用圆形纸片、直尺等研究工具,用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3.验证后,用字母表示半径与直径长度之间的关系。汇报:(1)通过对折,发现永远折不完,证明圆有无数条直径。师质疑:对折产生的折痕是圆的什么?生:圆的直径。(2)通过在圆形纸片上画圆的半径,发现永远画不完,证明圆有无数条半径。师评价:同学们在画与折的过程中体会到永远折不完、画不完,运用无限的思想去思考,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3)采用量的方法,证明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
6、长度是半径长度的。学生说出测量的长度分别是多少。(4)采用折的方法,先对折,折痕是直径,再对折,折成两个半径。由此发现,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或圆中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用字母来表示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d=2rr=师质疑:看来同学们研究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可真多呀,可是你的圆的半径是教师黑板上的圆的直径的一半吗?这个圆的直径与你手中圆形的直径相等吗?半径相等吗?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质疑:这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它们的直径、半径是否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数学语言表述要求严谨,必须有前提条件,在同一圆内或在等圆里。【点评】本环节是这节
7、课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充分体验后,需要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当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表现溢于言表,当教师问:“想说点什么吗?”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判断是否是半径必须讲清楚“是否连接圆心与圆上一点的线段”,判断直径,必须讲清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通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研究习惯。总之,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要让学生拥有一份被信任感,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8、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其间,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