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79896
大小:46.9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13
《比的意义说课.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的意义”说课一、对教材的分析《比的意义》一课是比的知识的第一节课,它承接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沟通了几倍和几分之几的联系。学好比的意义,能使知识体系更完整,也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等知识打好基础。(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
2、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理解比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及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概念课的教学一般来说比较枯燥,如果就为了教意义而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数学课题“体验性学习”研究方案,我努力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样式,导入新课的时候创设学生熟悉的数学情景,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
3、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题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在学完前面的知识直接去做后面的,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课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关于比的其他知识。在交流汇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环节的安排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以及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
4、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从“数学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存在与价值。基于这样教学理念,我创设了比较老师和学生年龄,以及小组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等一系列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比如说,邵老师今年25岁,指名一学生说说自己的年龄,提问:那你能列式来表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列加法算式表示我们两人年龄和,列减法算式表示我们两人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还会列除法算式表示老师年龄是学生年龄的几倍以及学生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5、。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中男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教师强调:除了表示相加和相差关系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在多种关系中强调用除法表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以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在学生会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根据以上的铺垫再让学生练习比较“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两种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活动的设计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也为教学比的意义埋下伏笔。(二)提供学习素材,尝试探究问题。课本知识只是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学习参考,不是唯一形式和内容结构,因此在教学“比的意
6、义”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加以补充,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教学比的意义。对照前面的四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发现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同桌交流,更好地理解比与除法之间有关系,从而总结出比的意义。2、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学,自学前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好导向性思考题,让他们接受指导的定向安排,为此我设计了三个自学要求,并通过自己的自学直接尝试练习,让学
7、生体验到自我学习的价值和成就感。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发现比值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还可以是整数,从而区分比和比值的不同。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练习,完成比、除法和分数的互化,使知识间前后贯通,向学生渗透知识间都是普遍联系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因为这一部分是难点,所以在完成练习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充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学生思维,完成表格。为了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知识点,在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质疑: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张表格填写完整了吗?
8、还又没有需要商量和讨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出示A÷B=A:B,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成立吗?为什么?从而强调因为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比的后项就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在比中后项也不能为0,进而把表格完整化。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学生的练中揭示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