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08775
大小:7.44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1-04
《鲁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2讲:相互作用综合(教师版)——十里堡陈曦.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3讲相互作用之综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2.分析物体受力方法,学会用正交分解法解决问题,3学会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动态问题相互作用基本概念归纳一.重力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的大小:重
2、力大小等于mg,①在地球表面②随着纬度升高,g值增大,赤道上g值最小。③随高度升高,g值减小,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并向下)。(说明:不可说成“指向地心”)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说明】⑴实际上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⑵“认为”重力集中在一点,是一种等效模型。⑶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如木工尺。⑷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才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否则用“悬挂法”确定位置。二、弹力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
3、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直接相互接触(是接触力);12②物体发生挤压且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跟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相同.点面接触垂直于面;曲面接触过圆心;绳的张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杆显拉力或挑力;软绳替换可探明;如显拉力力沿杆;挑力牛顿定律来判断。4、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还可以表示成ΔF=kΔx,【说明】①x是形变量,是“x=现长-原长”②k跟弹簧的长和粗细有关,弹簧串、并联后的整体的k值会变化。5、弹力的有、无的判定:方法一:移除法——移除其中一个物体,看另一物体是否会改变运动
4、状态。方法二:假设存在法——先假设存在,看会不会与现有的运动状态相互盾。三、摩擦力1、滑动摩擦与静摩擦的比较滑动摩擦静摩擦不同点产生原因两物体之间,已经发生相对滑动。两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说明】相对静止≠静止,运动物体也有静摩擦。方向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相对运动方向≠运动方向”相对运动反向,但有可能运动同向。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说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⑴假设光滑法⑵动力阻力法(起驱动作用的摩擦,跟对地运动方向相同,阻碍摩擦则反之)大小⑴有公式:(跟压力成正比)⑵跟运动速度无关,跟接触面积无关。⑴只有最
5、大静摩擦有公式可算:并跟压力成正比。⑵一般静摩擦,跟压力无关,也没有专用公式,只能根据“牛顿三个定律”来求大小。稳定程度具有稳定性,只要压力不变,μ不变,滑动摩擦力就是不变的。具有可变性,其变化范围辨析⑴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阻碍相对运动≠阻碍运动,摩擦力有动力摩擦与阻力摩擦之)⑵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运动方向相反,动力摩擦力跟运动方向相同,阻力摩擦与运动反向)⑶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只有滑动摩擦与最大静摩擦才跟压力成正比,静摩擦跟压力无关)⑷静止的物体才会有静摩擦(相对静止≠静止,运动物体也可以有静摩擦)判断静摩擦存在性
6、方法一:假设光滑法,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方法二:假设存在法,看跟现有的运动状态是否矛盾摩擦力的测量用弹簧秤测定一个木块A和木块B间的动摩擦因数,有图示的两种装置.12(1)为了能够用弹簧秤读数表示滑动摩擦力,图示装置的两种情况中,木块A是否都一定都要作匀速运动?(2)若木块A做匀速运动,甲图中A、B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否等于拉力Fa的大小?(3)若A、B的重力分别为100N和150N,甲图中当物体A被拉动时,弹簧秤的读数为60N,拉力Fa=110N,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四 物体的受力分析一、受力分析:1、概念:对受力物体进行分析,分析其所受的实际存
7、在的外力。2、标准: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一个不错。3、步骤:A、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研究对象;B、将研究对象简化为一个质点;C、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场力,后弹力,再摩擦力;同一层次上的力,先分析已知力,后分析未知力)分析物体所受的力;D、将力进行适当的合成或分解,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列出表达式,建立方程;E、解方程,验算,讨论,作答。4、怎样防止受力分析出错(1)、防止多力:A、对每一个力都要寻求其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防止实际不存在的力出现;B、不要把物体受到的力和施与别的物体上的力混为一谈;C、合力和分力可以互相代替,但不能重复;D、不要画某些根据效果命
8、名的力;E、不要认为只要接触,就有弹力存在。(2)、防止少力:A、物体所受的力包括接触力和非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