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

ID:59504838

大小:31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9-10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_第1页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_第2页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_第3页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_第4页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斜 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斜颈概述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概述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肌发生纤维挛缩后形成的畸形。一般认为发病病因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出血、机化,以致纤维变性后引起该肌挛缩。解剖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其作用是

2、: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病因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症状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2.胸

3、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婴儿出生后,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内,可摸到梭形的肿块,质硬,约3-4个月后肿块逐渐消失,而发生挛缩,逐渐出现斜颈,到1年左右,斜颈畸形更为明显,头向患侧倾斜,下颏转向健侧,如勉强将头摆正,可见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而突出于皮下,形如硬索。在发育过程中脸部逐渐不对称,健侧丰满,患侧短小,颈椎侧凸,头部运动受限制。若不及时治疗,畸形可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临床表现。斜

4、颈一般有如下4个症状:(1)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2)颈部出现硬块;(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4)颈部活动受限制。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超龄越大,斜颈和脸部畸形越难于完全矫正。手术疗法适用1岁以上的病儿。12岁以上者,虽然脸部畸形已难于矫正,但手术仍可使颈部畸形和活动有所改善。手术方法多用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在锁骨近端以上做横形切口,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年龄较大者可切除锁骨头和胸骨头约1~2cm,注意挛缩有时累及胸锁乳突肌周围之筋膜及软组织,应一并切断,有时会达颈动脉鞘周围,注意勿损伤膈神经、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术后将头置于过度

5、矫正位,用头颈胸石膏固定3~4周。术前照片术后照片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手术前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手术后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包括局部热敷、按摩、手法扳正和固定头部,其目的是使肿块及早消散,防止肌肉发生挛缩,出生2周之后,即可进行,将稍倾向健侧,颏部尽量旋向患侧,枕部旋向健侧。婴儿睡时用砂袋保持上述矫正位。附注(1)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2)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方向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3)嘱其家属予以揉患儿胸锁乳突肌,每日操作10余分钟,施术时配用介质,用力宜

6、轻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