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

ID:594541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_第1页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_第2页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_第3页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_第4页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议复合趋向补语和受事、处所宾语次序问题  作者简介:邢思,1992-今女籍贯:河北承德单位所在地:山东威海山东大学。摘要:趋向补语与宾语的次序问题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众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拿出一本书来”与“走过马路去”为例,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受事宾语、处所宾语的次序问题进行简要探究与分析。关键词:趋向补语受事宾语处所宾语出来过去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把由趋向性动词充当的补语叫做趋向性补语。在对其进行细分时,我们又依据其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将其分为简单趋向补语与复合趋向补语,简单趋向补

2、语又叫做单纯趋向补语。简单趋向补语有“来”、“去”、“回”、“上”、“下”、“出”、“开”、“进”、“起”等,复合趋向补语有“出来”、“出去”、“回来”、“起来”、“上去”、“下来”等。陆俭明教授根据动词、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X、Y、Z三类:X是指“动+趋+宾”,Y指“动+宾+趋”,Z指“动+趋+宾+趋”。在探讨三类不同的格式使用情况时,我们可以先从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入手。5这两句话都是典型的Z格式,在第一句话中,“一本书”应为“拿”的受事,“出来”则表趋向,与说话者方向一致。而在例句“走

3、过马路去”中,“马路”是动作发生的处所,“过”与“去”也表示趋向。“拿出一本书来”可以转换成X格式“拿出来一本书”,也可以转换成Y格式“拿一本书出来”。但“走过马路去”却不能转换为X格式“走过去马路”与Y格式“走马路过去”。这与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但是不是只要以受事为宾语时,X、Y、Z三种格式都可以使用呢?陆俭明教授还提出:当宾语为受事宾语时,要分为带“了”和不带“了”两种情况分析。我们还以“拿出一本书来”为例。当该句带“了”时,我们可以说“拿出了一本书来”、“拿出来了一本书”、“拿了一本书出

4、来”。X、Y、Z三种格式都可以成立。当该句不带“了”时,我们再将其分为有无数量词两种情况。第一种有数量词,我们在上文已经证实,三种格式均说得通。但没有数量词时,我们可以说“拿书出来”、“拿出书来”,但“拿出来书”就很少这样说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数量词时,Y与Z的说法是成立的,但X格式不能成立。按照朱德熙的说法,X格式的宾语只能是无定宾语;无定宾语可放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后,跟复合趋向补语组成Y格式,有定宾语只能放在及物动词之后,跟复合趋向补语组成Y格式。无定有定都能采取Z格式。带了数量词的宾语通常

5、是无定宾语,而没有带数量词的宾语往往是有定宾语,这种说法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5由此看出,从语法角度讲,当宾语为受事宾语时,若句子中带“了”,X、Y、Z三种格式都成立,若句子中不带“了”,Y、Z两种格式成立,X格式不成立。但从语义角度来讲,Y格式却与X、Z格式所表意义稍显不同:“拿出一本书来”与“拿出来一本书”中趋向补语都直接指向了宾语“书”,并且与其关系紧密。但在Y格式中,“拿一本书出来”既可以表示把书拿出来,也可以表示主语拿了书之后出来。由于两种说法都行得通,所以Y说法的使用频率比较低。沈阳师范大学

6、的刘晶晶、关英明教授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所统计范围内,“拿出来一本书”的使用次数为1560000,“拿出一本书来”的使用次数为36200,而“拿一本书出来”的使用次数仅为4580。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宾语为处所时的情况。在“走过马路去”一句中,“马路”是动作发生时要经过的地方,而趋向补语“过”表示的是动作的趋向,更偏向动词性,如果将其理解为兼语结构,“马路”就是“过”的宾语。“去”是动作的趋向所指向的终点:5马路对面。处所宾语是个特定的位置,不可移动,如果将其说成了“走过去马路”,本身“去”指向的是

7、终点,后面接的“马路”却是经过的地方,不符合说话的逻辑。“去”与“马路”的关系也远不如“过”与“马路”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把“去”放在中间,“过”与“马路”之间的关系就被割裂了。即便是没有“去”,只说“走过马路”也是可以的,这样看来,“去”已经逐渐被语法化,向语气词的方向发展。而如果说成“走马路过去”,“走”是不及物动词,“过”的含义又无法实现。因而,从语义理解上来说,只能说“走过马路去”。我们按照处所与动词的关系,可以把处所分为动作的起点、终点与经过点。“走过马路去”中,马路是动作的经过点,在此不

8、再赘述。对于动作的起点与终点,我们以“走进教室去”与“走出教室去”为例。在“走进教室去”一句中,为了表达句意,在组织句子时,需要有处所“教室”、动词“走”以及表示动作趋向的“进”、“去”。而这两个补语中,“进”与其动作发生的终点与目的“教室”的关系更为密切,即使没有“去”,单单说“走进教室”也是可以的。“去”与“进”相比,并没能很好地反映出动作的趋向性,它作为趋向补语的功能性大大减弱了,更像是一个语气词,因而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也正是因为“进”与“去”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