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3031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近年来审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供需出现两难的局面。很多企业在招聘审计人才时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审计岗位经验的财务人员,也论文联盟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等;要么只有最低的技能要求,根本没有系统的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第一,高职审计专业的课程是本科的压缩版;课程设置上还是采用三段式(即第一段是公共课、第二段是专业基础课、第三段是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课程所占
2、的比例较大。课程安排与本科基本相同,只是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学习内容。第二,高职审计专业的课程针对性不强;各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在审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岗位针对性要求比较强。但是目前的高职审计教育还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岗位的特征,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第三,社会参与课程设置的程度不够;目前大多院校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聘请社会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置。但是对专业人士我觉得存在一些误解,学院聘请的专业人士一般是当地知名企业的财务主管和当地财政局等政府机构的领导人,由于这些人所在
3、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并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的主要从事的工作地点,因此他们的意见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来。3.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校企合作方面;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企业和单位一次只能接受2・3名学生实习,加上企业担心学生会发现其财务造假问题,所以多数企业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实习生。而有些接受了学生实习的单位,仅把他们作为来帮忙的劳动力使用,干杂事的多,很少让他们接触到财会审计业务,使得实习流于形式。第二,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方面;由当地审计专论文联盟.cOm业的知名人士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个机构一般一年只召开
4、一次或两次活动,更多只是为了应付评估需要。还有既然是知名人士,一般都是从当地上市公司或财政局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一般是以自己的企业状况出发来进行指导,对高职的教学也就不太起作用。第三,在校办企业方面;如果学校自己有成立财务公司或代理记账等机构,那当然对开展教学来说肯定是有好处。但是眼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一般师资队伍比较紧缺,而且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多余的人员来专门从事代理记账工作,所以目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三、我国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明确高职
5、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当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马上胜任相应的审计相关岗位的工作,达到初级财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审计人才。2.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第一,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第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
6、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第三,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把职业资格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由于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
7、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构建一个由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灵活多变、能体现就业方向。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3.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第一,更新观念,确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既然是合作
8、,那么参加的各方都应该有受益,互惠互利。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高校是比较积极的,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会计资料、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等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