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桃花源记》.doc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

ID:59394732

大小:7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9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_第1页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_第2页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_第3页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导学案《桃花源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主备人:姚远2016/3/16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原是《》前的序文。2.陶渊明,一名,字——,私谥—,世称—0别号。混阳柴桑人。(时期)、、O田园诗的创始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O二、解词1、落英:2、缤纷:3俨然:4、阡陌:5、交通:6、种作:7、怡然:8、绝境:9、不足:10、要:11、延至:12、问津:三、本课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4、无人问津5、落英缤纷6、鸡犬相闻导学案——整体把握1.主旨: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

2、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追求,对黑喑现实的否定批判。2.结构(板书):一.发现桃源: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奇境出现%1.访问桃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往%1.离开桃源%1.再寻桃源导学案——复习重点及典型题优美富饶利平宁静安居乐业、和谐幸福、自由快乐处处志之,希求再返不复得路,暗示虚无(-)各段重点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典型问题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对桃林美景的描写带有神秘的色彩,喑示将有“奇境”出现,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

3、好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典型问题1.第二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优美富饶和平宁静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和谐幸福、自由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民生活:往来种作;黄发垂耆,快乐9.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长。(“问今是何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长。)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什么?桃源人

4、为什么皆叹惋?(1)渔人可能说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遭受的灾难o(2)桃源人因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桃源外仍然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4.桃源人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刘子骥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尾声)典型问题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又带人寻找桃源,这说明人们心中有怎样的愿望?

5、人们心中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也“未果,寻病终”,这两个情节有何作用?作者通过这两个情节给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了,暗示了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1.渔人,太守以及刘子骥访求桃花源,其目的有什么不同?不复得路或未果又说明什么?渔人出访桃源是偶然的机遇,出于好奇的心理,没什么目的。带领太守所派人员再访桃源可能是为了讨得

6、奖赏。太守派人访求桃源可能是猎奇,也可能想侵占这个地方,还可能鄙弃黑暗社会想隐居到那里。刘了骥是高尚士,他访求桃源可能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复得路或未果说明桃源很神秘,使人觉的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喑示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说明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文章整体分析典型问题1.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7、是什么?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2)作者的这种理想社会带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3)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写作特点层层设疑(虚实结合)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

8、说他是一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