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丽地描写悲哀.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丽地描写悲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例谈文学作品的化悲为美《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以下简称《亲》文),作者聂华苓通过记叙亲身参加的一场纪念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残酷的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之后的纪念活动,但写得异常平和冷静,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慷慨激昂,只有一种凄美的情调自始至终笼罩全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悲哀转化为至真至纯的美丽,从而创造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的呢?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悲之美”呢?一、什么样的“悲”才是有价值的普列汉诺夫曾引英国学者罗斯金的话说
2、:“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鲁迅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说,悲是有价值的人生的毁损。像恶棍的毁灭、杀人狂的死亡、疯子的忧郁等,都是无价值的,不能作为对悲的审美观照,因而在文学作品中也不能当做悲的对象。如在《亲》文中,日本作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是:“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同学说,日本作家也是出于爱国的情感才这样说的,所以他的行为也值得同情。这种情况说明部分初中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样的悲才是有价值的。事实上
3、日本人的行为并不能作为悲的对象,而只能作为作品中“审丑”的对象。因为他的行为本身是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之上的,为自己国家曾经有过的罪行寻找借口,借以逃避责难,因而不能构成悲的价值点。二、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化悲为美距离能够美化苦难。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则是拉开距离超越功利的观照,隔着距离遥遥相看会将苦难上升为艺术的幻境。在《亲》文中,孩子们临死前绝望的留言本身就是苦难的写照,如果你身处其间目睹这样的惨剧,你不会感受到任何美感。但作者在观望这些留言时,已经拉开了时间的距离,从而将苦难蒸馏成了艺术,化痛感为美感。尤其是读者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的眷恋、对敌人的
4、仇恨。美国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其《美感》一书中曾经说过:“世间无论多么可怕的境遇,都没有不能暂时放开怀抱在审美观照中求得慰藉的。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部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最悲惨的情景在审美中也可以失其苦味。”三、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化悲为美1.艺术形式对苦难的征服现实中的苦难无疑是悲哀的,但在文学创作中却可以运用艺术形式来产生审美愉悦并与之抗衡,这样,就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将“审悲”的痛感转化为审美快感。例如,如果将作者参加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达出来,把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这样,《亲》文所具有的美感也就大部分消解掉了。乔
5、治·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说:“表现的愉快和题材的恐怖混合起来,其结果是: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是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悲一喜的混合,构成了哀情之别有风味和刻骨凄怆。”也就是说,以悲哀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要特别讲究文学形式的美感,例如,修辞手段、结构方法以及韵律节奏等运用得如何至关重要。《亲》文用四个小标题将课文切分为四部分,每个部分的地点和事件不同,但事件之间却又有内在的联系,营造了凄美的艺术氛围。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这四个部分宛如一场四幕的舞台剧,每一幕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布景都不同,观众从每一幕的演出当中得到的感受也有差异:看到教师被杀感到愤怒,看到感人的演出
6、感到悲伤,看到日本人的狡辩感到气愤,看到孩子临终的遗言感到震惊2.巧妙的美丑对照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定的审美观去反映现实生活。如果作家对笔下的丑作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写,那么对丑的描写就可能成为对丑的展览、对丑的美化、对丑的辩护。这样的丑事不能转化为艺术美。因此,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之下,才能否定丑,并确认美。《亲》文中不仅写了日本作家不反省的恶劣态度,更写了西德作家明赫白令人动容的表白。这种美丑两种场面的对照,将这场战后纪念活动本有的悲伤色彩自然转化为美感。再者,死者血迹斑斑的遗言客观上谈不上美,甚至是丑的,但这丑的背后是幼
7、小生命被毁灭的巨大悲剧,丑的表层闪耀着人性美。正是这灿烂的生命毁灭构筑了悲剧的大厦,从而在美丑的对照中完成了对美的探寻。再如《老王》一文中,老王的死是悲剧性的,作者用写实的笔刻画了老王临死前一天的情状,可以说老王此时的形象是异常丑陋的,甚至有些恐怖,但这种外在的丑却是作为一种美的背景而存在的,它所反衬的是老王身上的善良、真诚和感恩的心。因此,这种外在形态的丑,能促使人们从事物的表象解脱出来,去关注对象内部的真实和蕴涵的意味。这种外在丑与内在美的对照,往往能给人更深刻的、更震撼的美感。3.整体氛围的营造对作家来说,把死亡写得残酷恐怖并不困难,但把死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