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09119
大小:18.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05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西南位育中学 施海红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
2、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前者作家巴金借助“
3、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个体裁,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在阅读时会感到比较陌生。同时,诗歌相较于其它文学体裁,在表达主题上总是显得比较含蓄内敛,因此,
4、我希望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句式、结构、大量的意象等)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于这一单元其它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学习。例如:在《〈激流〉总序》中新接触了“物象”这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寒风吹彻》中“寒风”、“雪”、“冬天”这些物象的双重含义;还有在《听泉》中,学生可以体会物象“飞鸟”和“泉水”的特征及其含义等等。又例如:在学习了哲理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蒙田的《热爱生命》,在课文中圈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通过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进
5、行哲理性地思考:面对死亡与生存,我们所应持的态度和看法。以下是我的《〈激流〉总序》教案。《〈激流〉总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2.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3.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二、教学重点:“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认识这种物象手法在散文中运用的广泛性,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其可度性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由于学生未必都阅读过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即便
6、阅读过了,也未必都能产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坎坷、动荡、激变的社会生活的感受由此升华对生活历练的认识,,反而会产生隔膜感,更不要说认同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并推展到自身的社会生活。一、教学时数:一课时。二、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家》、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灯》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据此改编、拍摄的电影并从网上查找巴金的生平介绍,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希望通过简要的讨论能够增加学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并探询巴金回归故居时对以往生活的心绪与反思的线索,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家以《激流》作为《家》、《
7、春》、《秋》的概括的寄寓。2.课文提问:(1)巴金在课文一开头写到:“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的是这么悲观吗?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你的观点。回答:当然不是。本文的第一段与其余各段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照。由第一段的对生活的“悲剧”认识,反向引出在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不同于《复活》的生活观、人生观。在课文的第二段,作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