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导学案511】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班级姓名编写人:王松涛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零存整取”“定期自动转存”两个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主动思考交流,讨论概括,发现并建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模型,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存款问题,感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广泛应用.【学习重点】建立“零存整取”“定期自动转存”两个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发现并建立以上两个模型.【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2、自学(阅读课本内容,归纳梳理下列知识点)(一)知识复习:1、什么是等差数列?其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分别是什么?2、什么是等比数列?其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又分别是什么?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存款、贷款、购物(房、车)分期付款、保险、资产折旧等问题都与其相关.你经历过存款吗?你知道储蓄有哪些业务种类?存款与贷款有利息吗?(二)知识链接学习1、银行存款计息方式:①单利:单利的计算是仅在原有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计算利息.其公式为:本利和=本金
3、+利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以符号P代表本金,n代表存期,r代表利率,S代表本金和利息和(以下简称本利和),则有S=P(1+nr),②复利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r)n,常用于定期自动转存或分期付款问题。2、常见的几种储蓄模式(1)活期储蓄(单利计息储蓄)这是指存期不定,可以随时存取的一种储蓄。计息时,按日利率算存期为天数(一年按360天,一个月按30天计算)。月利率=年利率/12,日利率=年利率/360,(2)整存整取定
4、期储蓄(单利计息储蓄)这是指一次存入本金,完成约定存期后一次取出本金及其利息的一种储蓄。计息公式:利息=本金×存期×年利率(3)零存整取模型(分期单利计息储蓄)零存整取储蓄业务,即每月定时存入一笔相同数目的现金,这是零存;到约定日期,可以取出全部本利和,这是整取.规定每次存入的钱按单利记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若存期为n,每期存入P元,则这n期的本利和S是:S=np+[p•r•n+p•r•(n-1)+……+p•r•1]即(4)定期自动转存模型(复利计息储蓄)定期存款自动转存业务,即储户某日存入
5、一笔1年期定期存款,1年后,如果储户不取出本利和.则银行自动办理转存业务,第二年的本金就是第一年的本利和.(二)课前探究与交流思考1:设1年定期年利率是2.25%,某人采用一年定期存款方式每年年初存入银行100元,连存15年后取出。问:他能取出多少钱?思考2:设1年定期年利率是2.25%,某人采用一年定期存款方式每年年初存入银行等额钱数,使连存15年后能取出10万元现金。问:他每年至少应存进银行多少钱?思考3:设1年定期年利率是2.25%,某人在某银行每年年初去存入6000元钱,计划若干年后从银行
6、能取出现金12万元钱。问:他至少要连存多少年?二、合作探究,典型突破(一)零存整取模型【探究1】(1)若每月存入金额为p元,月利率r保持不变,存期为n个月,试推导出到期整取的本利和的公式;(2)若每月初存入500元,月利率为0.3%,到第36个月末整取时的本利和是多少?(3)若每月初存入一定金额,月利率为0.3%,希望到第12个月末整取时取得本利和2000元.那么每月初应存入的金额是多少?(二)定期自动转存模型【探究2】按照定期存款自动转存的储蓄业务(暂不考虑利息税).我们来讨论以下问题:(1)如
7、果储户存入定期为1年的P元存款,定期年利率为r,连存n年后,试求出储户n年后所得本利和的公式;(2)如果存入1万元定期存款,存期1年,年利率为2.79%,那么5年后共得本利和多少万元(精确到0.001)?【探究3】某人从2013年起,每年1月1日到银行存入a元一年定期储蓄,若年利率为p,并约定每年到期存款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20年1月1日将所有本息全部取回,则可取回的钱的总数(元)为( )A.a(1+p)7B.a(1+p)8C.[(1+p)7-(1+p)]D.[(1+p)8-(1+p)
8、三、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银行一年定期的年利率为r,三年定期的年利率为q,为吸引长期资金,鼓励储户存三年定期存款,那么q的值应略大于( )A.B.[(1+r)3-1]C.(1+r)3-1D.r2、按活期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第5年末的本利和是( )A.1036元B.1028元C.1043元D.1026元3、“教育储蓄”,是一种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存款方式,是国家为了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方式,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开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