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38638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12
《浅谈启发式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启发式教育摘要:启发诱导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但不等于是无原则、无目的、无方法的提问。必须做到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启发诱导,才能对教育者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启发诱导课堂提问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一)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最早起源与中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并实施了启发式教育,且效果显著。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夫子所说的就是启发式教育的大概。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想不透的程度;不
2、到他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举隅”指举出事物的一个方面。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教师举出事物的一个方面,学生不能联想到事物的其他方面的话,那么教学就不必再进行下去了。因为学生没有用心地去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不复”是强调教育活动的暂时中止。并不是说下课,停止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要给学生制造时机去独立思考和内省,去想一想、探索一番。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达到意开辞达的效果。“不复”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要把握分寸,适可而止。(二)朱熹解释的启发式教育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孔子的“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诽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合起来就是教学时要注意“启发”。(三)我们理
4、解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本学科的固有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二、启发式教育的应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谐的课堂气氛常常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呈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而不良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烦闷、冷漠之感,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窒息智慧的火花。(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育的载体这时,我觉得有效的“课堂
5、提问”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1.课堂提问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2)启发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6、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切忌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问题。(3)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7、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5)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和
8、发展,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