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

ID:59017731

大小:2.07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9-26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何从哲学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儒学适应形势的需要,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

2、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武当山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图》(清·丁云鹏)图中的三教是:_______、____、____儒佛道三教合一“聚仙庭”“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

3、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道的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资料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4、。韩愈一、程朱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三、表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程颐朱熹程颢2、主要思想(1)二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理后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2)朱

5、熹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人物主要观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认识论理学(宋)二程朱熹心学(明)陆九渊王阳明1.程朱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6、“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是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1、陆九渊(南宋)(1)心学产生的背景——南宋时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

7、示不满。(2)主要观点A、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B、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格物致知”发生分歧2、王明阳(明中期)(1)背景(2)主张(3)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A、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B、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吸取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B、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致良知——良知是天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