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78010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6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借鉴和启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形成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坚持“马中西”融合路径,坚持倡导“四结合”的德育教育体制,创建出既具国际性和科学性,又具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关键词西方道德教育隐蔽性人本位 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教育不分国度、不分时间,历来都为社会所重视,很多国家都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
2、终目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产生碰撞激烈。因此,了解西方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模式,并从中的得到启发对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教育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初步确立,稳步发展。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自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198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了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随后完成制定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改进加强马
3、列主义理论课,开始逐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开展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从1984年至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年,中共中央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上进行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大的改革强调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又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学界对西方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一直
4、呈方兴未艾之势。对西方的与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性关注,既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道德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也极大促进了国内德育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交流的频度与深度日益加深,而不同形态的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我国也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二、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一)西方道德教育更重视个人本位 西方思想道德教育内在一致的反映了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社会性质。人性化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正日趋人性化,在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强调从人的需要出发。在
5、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人权、人性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20世纪后期,法国提出以人权为核心,突出公民权利,形成以民主权利与公民义务为特征的公民教育新时期。日本针对长期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端,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原则。各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该理论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而应是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道德教育的隐蔽性和巧妙性是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注重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增提协调性,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
6、意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而以“公民与政治课”、“社会课”等名称进行教育。学校更多的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其他的课程学习上。要求学习任何专业课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门学科要应对那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实现思想道德全方位渗透,寓道德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道德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方式上,西方国家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把信念、情感和道德意识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中。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更是把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
7、引导推向了极致;通过宗教团体活动,把民众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政府的顺从;按照“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采取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在家庭道德教育上。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西方父母更多是起引导作用,采取间接教育、全面渗透。通过以身作则、讲故事等方法与孩子平等沟通,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念渗透到孩子思想中,并通过孩子自己“内化”,感受道德,树立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