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

ID:58974514

大小:19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6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充分与必要条件(2)(教学设计)1.2.2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

2、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命题:若p,则q(1)若pq,且q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若pq,且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4)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备注:只能“已知(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问题1: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逻辑关系.(1)水滴石穿(2)骄兵必败(3)有志者事竞成(4)头发长,见识短(5)名师出高徒(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7)兔子尾巴长不了(8)不到长城非好汉(9)春

3、回大地,万物复苏(10)海内存知己(11)蜡炬成灰泪始干(12)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由于生活语言不可能象数学命题一样准确,因此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只要学生的推断能在某种前提或某个角度下合乎情理,就应该肯定,在这里答案应该是开放的,不同的观点应允许共存,关键是只要学生能“学会数学地思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讲其中的部分.在数学中有很多可逆的命题,如(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2)若a>b,则a+c>b+c;(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这些可逆的命题,反映在逻辑关系上

4、就是命题的条件具有充要性。本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问题。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问题2: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1)p:x>2,q:x>1;(2)p:x>1,q:x>2;(3)p:x>0,y>0,q:x+y<0;(4)p:x=0,y=0,q:x2+y2=0.解:(1)∵x>2x>1,∴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x>1x>2,但x>2x>1,∴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3)∵x>0,y>0x+y<0,x+y<0x>0,y>0,∴p不是q的充分条件,p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q不

5、是p的充分条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4)∵x=0,y=0x2+y2=0,∴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x2+y2=0x=0,y=0,∴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在问题⑷中,p既是q的充分条件,p又是q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统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下面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概念.1.相关的概念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我们就说,p和q互为的充要条件。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pq”;也表示“p等价于q”.⑵“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

6、,“仅当”表示“必要”.2.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四种“条件”的情况反映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判断时应该:⑴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⑵尝试从条件推出结论,从结论推出条件(方法有:直接证法或间接证法);⑶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⑷充要性包含:充分性pq,必要性qp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例1(课本P11例3):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1)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2)p:x>0,y>0,q:xy>0;(3)p:a>b,q:a+c>b+c;(4)p:x>5,,q:x>10(5)p:a>b,

7、q:a2>b2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解:命题(1)和(3)中,pÞq,且qÞp,即pÛq,故p是q的充要条件;命题(2)中,pÞq,但q ¹> 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命题(4)中,p¹>q,但qÞ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命题(5)中,p¹>q,且q¹>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例2: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共同前提).l1与l2的斜率分别为k1、k2,且k1=k2是l1∥l2的什么条件?(答:充分不必要条件)延伸:如何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命题的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呢?把命题的结论改为

8、“l1∥l2,且l1、l2都有斜率”即可.例3:若M是N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是P的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M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