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

ID:58914665

大小:241.00 KB

页数:128页

时间:2020-09-29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_第1页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_第2页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_第3页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_第4页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清热剂学习目的与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说、分类及使用注意。2、掌握下列方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五味清毒饮、四妙勇安汤)、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泻白散、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3、熟悉下列方剂: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定义 二、适应证 三、分类 四、使用注意 五、现代药理研究一、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范畴。二、适应证1.外感病表证已解,邪传入里

2、,尚未成腑实证者,热入气分,热入营分,热入血分。2.三焦火毒炽盛,及外科疮疡肿毒属阳证者。3.内热熏蒸,脏腑热盛。4.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肝肾阴伤,骨蒸潮热及久热不退之虚热证。三、分类里热证的治疗,根据病邪的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清热方法,选择不同的清热方剂。主要分五大类:气血之分虚实之别脏腑之殊气分——清气分热血分——清营凉血虚热——清虚热实热——清热解毒五脏——清脏热六腑——清腑热清脏腑热四、使用注意:一是要辨别热证所在部位。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以免雪上加霜,益增其寒。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

3、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清热剂在遣方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即反佐法,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意在消除寒热格拒的现象。五是要注意苦味寒凉药物久服每易伤阳败胃劫津,必要时可配醒脾和胃,护阴生津之品,防生他变。使用注意(简图)1、辨证:病位、真假、性质3、“拒药”的处理(1)凉药热服(2)配伍反佐药2、防苦寒药伤阳败胃辨反佐防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剂的主要作用有:抗菌、抗炎、解热,兴奋

4、网状内皮系统,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调节体温中枢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强心,利尿,降压,降糖,镇静,镇痛,保肝,利胆,抗溃疡,拮抗DIC、止血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本类方剂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多个环节,或是能够杀灭或抑制入侵的微生物病原体,对抗中和其内外毒素;或是能够作用于机体,调节机体对病原所产生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增生;兴奋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改善在急性感染中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对不足,促进机体功能紊乱和受损组织恢复,并可通过诸方面的综合作用,间接或直接地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清热剂常用于治疗多种急性

5、传染性、感染性热性疾病,同时还治疗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中医辨证属里热证者。第一节 清气分热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以气分无形邪热弥漫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邪入气分,里热正盛,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恶热,脉洪大等,治宜清热、除烦、保津为法。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质润的知母等药为主组方。由于邪热易伤气阴,故常配伍益气养阴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粳米等。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白虎汤《伤寒论》白虎汤--证治分析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伤寒阳明经热温病气分实热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生津白虎汤--方义分析

6、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甘草益胃护津,粳米防寒凉伤中白虎汤--使用注意1、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2、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用于清热宜生用、打碎先煎,并应注意用量,一般为30~60g。3、本方为寒凉清泄重剂,主清气分实热,故如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恶寒等表证不解者,不可用。口不渴者,脉浮细或沉者;血虚或阳虚发热,脉洪大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皆当忌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病机分析余热未尽身热汗多、口干喜饮阴津亏损舌红苔少、脉虚而数邪热内扰—心胸烦闷、虚烦不寐胃失和降—气逆欲呕气虚失养—虚羸少气气津两伤热病后期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

7、胃竹叶石膏汤--方义分析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调药佐君臣使1.辨证要点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比较]本方与白虎汤均为清气分热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