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877236
大小:688.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9-30
《《中庸》节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中庸》节选一,知人论世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知人论世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
2、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二.《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
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现代汉语词典》: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何谓“中庸”?《现代汉语词典》: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何谓“中庸”?程颐、程颢: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何谓“中
4、庸”?朱熹:“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课文注释: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何谓“中庸”?二.《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三.《中庸》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
5、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三.《中庸》理论基础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1)天道与人道合一(
6、2)天性与人性合一(3)理性与情感合一(4)鬼神与圣人合一(5)外内合一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五.中庸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
7、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2021/8/1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