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790975
大小:91.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9-29
《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2诗两首》word教案(5).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诗两首》《游岳阳楼记》《诗两首》《游岳阳楼记》(二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2、摘抄文中优美语句。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二首》,理解两首诗歌大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2、学习《岳阳楼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内心情感。3、比较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评价任务:1、熟读课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文大意。2、在理
2、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赏析诗文的方法对文章进行赏析。3、通过对比分析,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师:范仲淹、杜甫在文中分别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情思?生:回忆、交流。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篇与洞庭湖有关的诗文,看一下作者在文中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思。二、学习《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一)简介诗人与作品。(重点介绍写作背景:此诗写于乾元二年,这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返回江夏,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最后毫无结果,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祖叔李晔,同游洞庭。)(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
3、两首诗歌。(注意正音)2、学生集体朗读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三)精读赏析:1、如何理解诗人“刬却君山好”的目的和动机?(诗人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市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怒。)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明确:“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
4、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四)、背诵全诗。三、学习《望洞庭赠张丞相》。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
5、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
6、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
7、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四、达标检测:比较两首诗写洞庭湖之景的异同。作业:预习《游岳阳楼记》,找出陌生的文言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检查背诵《诗两首》。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二、感知课文1.
8、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2.根据课文回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