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

ID:58290428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3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_第1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_第2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_第3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_第4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就业导向政策的模糊让学生感到“学习与找工作无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学生第一追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招工门槛都比较低。有一定社会关系就有工作。所以学生觉得学不学无所谓。这样的学生依靠社会关系进入企业,怎么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部分学生成为无业游民,浪迹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使得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首先,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分析,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数是所谓“后进生”。好多课程知识

2、是他们这个年龄层次难以接受的。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都在15岁左右,正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的文科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现实中职业学校基本不开设政治、历史、法律等课程,更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恰恰是这些课程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就像松软的路基一样,不能承受重量。[1]再来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不是掌握全面专业知识的学生,而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专业能力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习惯、纪律观念、协作精神等等。而现在的职业学校绝大多数忽视了这方

3、面的教育,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另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岗位培训。而目前中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家庭和社会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加重了教育的负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初、高中阶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关键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配合,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然而现实是中职学生的教育基本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成了提供“粮草”的驿站,社会环境和体制也为学生的“学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家长的呵护下

4、,他们不会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到了高中阶段,情况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如果孩子考上了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家长对他的关怀和关注将一如既往,因为他们的希望是孩子考上大学。如果孩子没能进入普高,家长的信心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希望好像瞬间破灭。此时让孩子进入职中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目的是“养养大”,基本要求是”不出事”,至于其它的一切都由学校“看着办”了。[2]显然家长已经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出了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这是学校无法承担的;另外社会上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思潮、物质诱惑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职业教育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现有教师队伍的管理政

5、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师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各学校的考核办法不尽相同,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间接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职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象征教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收入的高低。从科学的角度说,职称的晋升应该是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教学成果的积累,循序渐进的,水到渠成的。但是现如今情况是论文、比赛决定了职称。一旦职称晋升成功,有些教师就开始松懈了,失去了过去的热情,进入“混日子”模式,国家的大量投入没有换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助长了学术风气的腐败。  改革和创新

6、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样必须通过创新改革思路,寻求方法突破方能成功。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弊端,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导向政策,明确企业的用工原则。各地人力资源部门尝试建立本地“中职人才资源库”,本地的合格中职毕业生都纳入管理范围。企业招工必须在人力资源部门备案,从“中职人才资源库”中招聘人才,这样便于人力资源部门适时掌握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里特别强调毕业生的“合格”性,如果学生由于自身原因而没有毕业,就是不合格的,就不能进入“中职学生资源库”,这就迫使学生在校

7、期间必须安心学习。其次,科学设置各专业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公民应具有的素质是指与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品德、知识、机能、情感。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对道德具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对法律具有敬畏感,从而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将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以三年制中职教育为例,在所有课程中,素质教育的课程应该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教育的持续性应该是贯穿三年的时间。[3]另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同样也能体现素质教育,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