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

ID:58028562

大小:2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0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_第1页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_第2页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_第3页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_第4页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习题课教学少点“灌”,多点“活”回归基础、把握本质、注重通性通法,形成解题能力温州沙城高中杨具军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CP.RHALMOS认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向老师倒“苦水”:“老师,为什么题目,你一讲我就懂,但我自己就是不会做”。针对这一现象,高三复习如何有效实施解题教学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依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的知觉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的“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教师则是学生“建构”的支持者、辅

2、导者和高级合作者,负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使命。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回归基础,注重通性通法,分析问题的本质,通过一题多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选择方法的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解题能力。下面通过复习课中的一些问题的探究、反思,希望能为高三复习的教与学提供帮助.问题1:已知点M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内或边界上一动点,N是BC的中点,则的最大值为()A、4B、5C、6D、8(问题展示后,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尝试、讨论、探究,根据学情做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数量积的问题,教材上有

3、定义==,坐标化后=,因而数量积计算常见方法有三种:(1)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两个向量的模及夹角;(2)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明确向量投影的含义;(3)建立坐标系写出向量坐标进行运算。因此很自然地想到想法1:如图建立体系则=(2,1)=(x,y),=2x+y,0≦x≦2,0≦y≦2,x=2,y=2时,是最大值为6,选C。反思1:见题及图,想法油然而生,向量具有“几何”“代数”两种形态,“正方形”的条件自然让人选择“向量的坐标表示。”这本身也是向量部分的核心内容,它是将形化数的重要手段,也是通性通法。想法2:另一方面,数量积的定义:=COS

4、Ø,因要求最大值,而=为定值。所以希望与COSØ与值都比较大,而Ø越小COSØ越大,所以M应在边界CB上,准确的讲在线段CN上,但如何直接求与COSØ。许多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如何方便求解,有学生联想到教材上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选为基底,则=+=+(0<≦1);=+,所以=(+)(+)(0<≦1)=+=4+×4=4+2(0<≦1)∴当=1时,最大值为6选C。反思2:想法2从基本的概念入手,抓住数量积的本质、长度与夹角的余弦,定性地找出M点位置,运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将互相垂直的向量,作为基向量,将用基底表示,从而化一般为特殊,化繁为

5、简。想法3:受想法2的启发,既然||=为定值,联想到教材上投影的概念,COS,即在上的投影.要使投影最大,则M应在点C处,由ANCQ∽ABN易求NQ=,∴AQ=∴最大值为=COS=×=6,选C反思3:想法3从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入手,简单快捷地确定点M的位置;运用平面几何知识(三角形相似)求解,整个过程完全采用几何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由于形的直观,解法也很简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上述三种解法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但都紧扣教材,立足基础,注重通性通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通过比较、交流可促进学生的思维,每位同学可

6、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法。问题2:函数=的值域为___________剖析:此题很多同学一看到,便无所适从,部分教师也认为技巧性太强,其实函数值域解决的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而研究单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导数。如果进行恰当的引导,部分同学很自然有想法1:定义域x≠2k+,=由>0知x∈,由知X∈(+2K,2K+2)∴函数y=在(2K+,2K+2)上递减,在(2K+2,2K+)递增,所以函数当X=2k时有最小值0。在一个周期(,)内,当x→时,y→+∞)当x→时,y→+∞∴y∈反思1:思路清晰,想法自然,注重求值域的

7、通性通法,抓住了求值域的本质,运算量也不算太大,高三理科生应具备这样的能力。想法2:y=联想到教材上斜率坐标公式,发现两者结构上是相通的,即问题的本质是斜率问题。将y=看成P(sinx,cosx),(sinx≠1),Q(1,1)两点连线的斜率,而P点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C(除(1,0)点),如图,显然P在A(0,1)时,最小且为0,当P→B时,斜率→+∞,因而主y∈。使得问题轻松解决.反思2: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数学基本思想之一,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体现。想法3:将y=变形为y-ysinx=1-cosx既整理得,ysinx

8、-xosx=y-1由三角函数的辅助角公式得sin(X+)=Y-1∴sin(X+)=∴-1≦≦1∴后一部分显然成立,由前一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