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

ID:58015365

大小:342.2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0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_第1页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_第2页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_第3页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_第4页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乐爱国内容提要民国时期,学术界对于朱熹格物致知说做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有蔡元培、谢无量等从工夫论角度的解读,有胡适、周予同等从科学的或认识论的角度的解读。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从工夫论的角度解读朱熹格物致知说之后,工夫论的解读与认识论的解读二者逐渐走向统一,并发展至今。这一解读,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却是进一步发展的学术基础。关键词民国时期朱熹格物致知说工夫论认识论解读格物致知说是朱子学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密。”①所谓穷理,即“格物致知补传”。所谓格物学术界的关注,并且形成了各种不同

2、的解读模式。致知,即“《大学》不说穷理,只说.f-格物,便是要近年来,对于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解读,似乎有逐渐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穷理’二走向工夫论解读的倾向,回到民国时期冯友兰在字不若格物之为切,便就事物上穷格。”所以,《中国哲学史》所确立的解读模式。其实,冯友兰1910年出版的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在阐述朱的这一解读又取法于民国前夕蔡元培所著《中国熹伦理学说时,强调:“晦庵言修为之法,第一在伦理学史》一书。换言之,经过一百年的学术研穷理,穷理即《大学》所谓格物致知也,”(墨)把朱熹究,对于朱熹格物

3、致知说的解读又回到了原点。的格物致知说归于工夫论。蔡元培的《中国伦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缺乏对民国时期朱熹格物致学史》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其从工夫论的角度知说的解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至于今天的研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解读,也为当时不少学者所究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今天对于朱熹格接受。物致知说的解读,如果要从那个“原点”重新起1914年,汤用彤发表《理学谵言》。该文在阐步,有所发展,就必须对民国时期朱熹格物致知说述朱熹关于穷理之大旨时指出:“朱子引格致之的解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道而人之以穷理,其意深矣,其法密矣。”又

4、引述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并且指出:“此民国初期的两种解读则穷理之极轨也。”⑨还说:“朱子之言穷理致知反朱熹在工夫论上讲“居敬穷理”,他说:“学者躬实践,而总之以主敬。主敬者,涵养身心之方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gg_-.事互相发。能穷也。有穷理以致其知,而又主敬以养其心,则表里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相济,精粗俱到,此朱子学之大体也。”显然,这·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项目号:12JZD007)的阶段性成果。201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

5、说的不同解读一解读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与作为道德修养工夫术界影响很大。1926年,朱谦之的《<大学>研之一的穷理等同起来。究》一文对程朱的格物说作出了阐释。他赞同胡1916年,民国时期第一部以朱子学为专题的适的观点,认为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学术著作谢无量的《朱子学派》出版。该书第二传”,“的确是含有一点归纳的精神,的确含有科篇第二章“朱子伦理学”第四节“致知与力行”在学的基础的方法论”,并且还指出g“虽然他们所工夫论的框架中讨论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cz)谢求者,或者不是这个物的真理,那个物的真理,乃无量还在稍

6、后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将朱熹哲是‘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的哲学上的学划分为“太极及理气二元论”、“性说”和“修养绝对真理。但他们的哲学是以科学方法为依据,之工夫”三部分,即分为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能否认的。”@又说:“这种格论,并指出:“朱子为学,以格物致知、穷理居敬为物方法的应用,在宇宙观方面,便成功了‘形而上主。尝举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德(学)则在致知’学’。⋯⋯格物就是要发现那‘未知的’,要研究二语教人。然格物致知,与穷理居敬,本是一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鬼神如何而能幽贯。

7、”⑧认为朱熹讲格物致知,与其工夫论即所谓显?自然,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哲学’,也可以成“居敬穷理”是一致的。功了‘科学’。”⑩把朱熹的格物说看作一般的方1927年,黄子通发表《朱熹的哲学》,分为:法加以讨论。“宇宙论”、“论性”、“论仁”、“论修养”四节,其中1927年,刘尧民发表《格物的解释》,把程朱“论修养”节讲“存心”、“持敬”、“知与行”,并引对“格物”的解释归于“主知主义的说法”,并指朱熹所言“致知,即心知也;格物即心格也;克己,出:“宋儒的谬点,是在将物指普通的物而言,知即心克也”,指出:“这几句话,就

8、是说凡是情、意、是指纯粹的知识言。”志所做的工作,就是‘心’做的。”⑨把朱熹的格物1929年出版的周予同《朱熹》,从“本体论”、致知解读为心的活动。“价值论”、“认识论”三个方面阐述朱熹哲学,其此外,1929年出版的钟泰《中国哲学史》阐述中“认识论”又分“知与行”、“致知与格物”、“穷朱熹哲学分为“理气”、“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居理与读书”,从认识论的角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