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

ID:38108836

大小:200.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_第1页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_第2页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_第3页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朱熹和王阳明对_大学_的不同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4卷第1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2005年2月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2005.2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的不同解读李海龙(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大学》作为儒学的经典从宋代开始其地位逐渐升高。朱熹和王阳明都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但他们对《大学》却有不同的解读。比较他们的解读,就能够把握其不同的思想脉路,展示出他们的思想归

2、属和对中国文化影响方式的差异,加深对这两位思想家和其后的某些中国文化现象的认识。关键词:朱熹;王阳明;《大学》;新民;亲民;格物致知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1-0025-03近几年有文章就朱熹、王阳明对《大学》不同的解读发而是实现士人理想的起点。早期儒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向表高见,但多用西方哲学词汇,如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等伦理道德,而是把伦理道德作为起点,作为“得”“近道”“治作为比较的范围,对文本和文化影响研究还很不够。其实世”的前提要求。大学之道的“道”———“物有本末,

3、事有始朱熹和王阳明解读的《大学》文本很有特色,也代表了“新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看来这里的“道”仅仅是方法,而儒家”的理学、心学之争。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是宋儒说的“天理”。接下来的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关于《大学》其书这是对“近道”的方法步骤考察,就是三纲的细化,纲与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编订时间在汉代,成书时相对应,叫“八目”很恰当。在古人“逮捕(狩猎、捕鱼等)”间应该早于汉代。汉宣帝时戴氏叔侄分别所辑的书(《大动物活动中,纲与目一样都是手段,收获是目的。这种“异戴礼》《小戴礼》

4、),有的内容结构显得凌乱,可能有不少是端”的解说也许正好命中了原义。原文和朱熹对“三纲”、断简残篇,因此,程朱认为《大学》有错简,就以“己意”重本末、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较详细的解编,加以增补,并未删节。朱熹说二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释,惟对于“格物”“致知”原文没有解释,朱熹也只是增补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圣传之指(旨),粲了二程的解释,未作进一步解释。汉、唐、宋、明诸儒提出对然复明于世。”朱熹也“间亦窃附己意,补其缺略”。现在通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是朱行本的《大学

5、》就是程朱精心改造过的本子,已经不是西汉熹王阳明争论的焦点之一。儒生整理出来的那一篇文章原样,但文本的基本内容未变。二、朱熹、王阳明对“三纲”的不同理解《大学》在宋代之前没有单行本,也没有受到像后来那么高的重视和待遇。朱熹在《大学章句》开始就引用“子程子朱熹在解读《大学》时,承接二程,抹杀了汉唐以来儒曰”的“论孟次之”,定《大学》高于《论语》《孟子》,找到了学大师的成绩。《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说:“河南两程夫子儒学大纲“四书”,“四书”的纲领是《大学》。虽然《大学》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他认的内容引起了巨大争

6、议,但它的地位在宋以后并没有被否为,自孟子没,“俗儒”仅仅停留于小学功夫上,记诵词章罢定。可以说《大学章句》系统提出了儒学为人、治学、入世、了,不懂大学之道,不能体悟圣人所传“复性”的本真,这样治国的纲要,是系统化的儒家思想,这是其他儒学经典所不“异端(指:杂说)、虚无(指:道教,玄学)、寂灭(指:佛教)之能取代的。教”乘虚而入发展起来,动摇了汉代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朱熹在《中庸》前引用程颐的话,以孔门神秘的传授心法为在止于至善。”这是个总纲,简称“三纲”。笔者认为这三个理由来承

7、接孔孟之学。王阳明则有意识修正程朱,以借回“在⋯⋯”的并列句是提出了“大学”的三个要求。过去认到汉代《大学》原本为自己的解释的借口,表达他的思想,为儒学侧重于伦理,“止于至善”是最终目的,但看下文,紧甚至对于朱熹的道统也作了修正。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有接着就是回答为什么要“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一个顺序:“孔子出,祖述尧舜,颜曾思孟濂溪明道续之。”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知止—(《阳明先生年谱序》)这里就加进了曾子、子思、周敦颐,去定—静—安—虑—得。从这里看“至善”还不是最终目的,掉了程颐、朱熹,暗示

8、最后的集大成者是王阳明。收稿日期:2004-12-21作者简介:李海龙(1968-),男,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究。·25·第1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1.关于“大人之学”理性注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