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22128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论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价值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价值论文..毕业摘要“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体现了朱熹哲学思想的特色。文章试图先考察“格物致知”的思想源流。再对“格物致知”说作进一步诠释,然后重点阐述“格物致知”说所蕴涵的认识论价值,从而凸现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学理价值。关键词朱熹;格物致知;认识论“格物致知”源于儒学典籍《礼记·大学》篇,《大学》说:“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北宋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致知在物论》..毕业,把“格”释为“御”,认为只有御物,才能“知正道”,这种解释开始赋予格物致知以认识论的意义。明确
2、将格物致知引入认识论的是二程,特别是程颐对此问题作了很多论述。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对“格物致知”作了全面发展。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格物说是了解朱熹的认识论的关键,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又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
3、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十分,方是格物。”“格物,格,犹至也,如舜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处。”“格”就是“至”、“尽”,即是“极至”、“穷尽”事物之理,理有十分,必须穷尽到十分,穷得三两分不行,五六分不行,八九分不行,只有穷尽到十分,才是尽。否则便不是格物,更不能知止。所以说,“格物”就是“极致”、“穷尽”万事万物。至于“致知”,朱熹的解释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又说“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致耳。”“致知工夫,亦只是且据所已知者,玩索、推广将去。具于心者,本无不足也
4、。”“致知”玩索,推极本心所占有的知识,使其无所不知。这就是朱熹对“格物致知”的权威解释,也是朱熹认识论的集中概括表述。这其中涉及到了认识的前提、对象、发生、目的、过程和本质,蕴涵了丰富的认识论思想。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思想,从而凸现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学理价值。一、在认识的前提上,朱熹“格物致知”说明确区分了认识的主客体“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前提是主客体的相对二分。朱熹讲,“知在我,理在物”,这里的“我”“物”之别,就是主体与客体之分。那么,什么是主客体?朱熹认为同万物一样,人心亦具内在之“理”,但当它从形上向形下
5、落实时,由于秉气的影响和后天外物的蒙蔽、欲望的搅扰,原本诚明的“天理”就变得晦暗了。所以,必须通过“格物”来认识“理”。鉴于人心中之“天理”和万物之“理”本只是一个,人才可以通过“格”心外之物事来明白心中之“天理”。这唯一的“理”或“天理”是世界的本体,也正是认识活动的客体。他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为认识主体,即人心具有“知”的能力。朱熹在《答江德功》中又讲:“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辨。”这里的“主”“宾”也同样讲主客之分;有了所要知的“物理”为客体,又有了能认知的“人心”为主体,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就可以在主客体间展开
6、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朱熹第一次把人和物区别开来,这确实是一个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得之于客观的东西,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人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其实质是得之于客观的东西又重新回到客观,但实践已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朱熹虽没有明显看到这一点,但其“格物致知”论蕴涵了这一认识论思想。因为朱熹的“格物”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即物”,就是接触事物;第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第三是“至极”。对于致知,他在《答黄子耕》中讲:“格物就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
7、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只是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格物是指努力穷索事物之理,而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所以“致知只是指主体通过考究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知识扩充的结果,是就认识实践在主体方面获得的知识成果而言,没有即物穷理,主体自身是无法扩充知识的”。从这一点上,朱熹的观点是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的,没有对外界事物的研究就不可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外界的万事万物是人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朱熹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他注意引导人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的兴趣。同时又
8、强调“格物”的实践活动,提倡人们对自身及外界事物进行必要的研究。二、在认识的对象上,朱熹所谓的“物”极其宽泛。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朱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