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

ID:58008547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7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当前的课堂提问华而不实,缺乏难度和深度,重提问形式轻思维本质,使得课堂提问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耍注意防止课堂提问题误区带来的负曲效应,增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误区误区一:频繁问答,表面热闹,华而不实。如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提问:等腰AABC中AB二AC吗?答:相等。提问:假如AB=AC,那么ZB=ZC吗?答:相等。提问:要证明ZB二ZC,是不是只要作ZA的平分线即可?答:是。这样的提问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立即回答出来,难以起到强化知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思维

2、的作用。误区二:过多地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深度和广度。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若所提的问题,仅是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做简单的冋忆或做直接地冋答,过多地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都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意义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误区三: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因而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难,要么过偏,学生无从下手。如某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时,提问:同学们能否选用适当的方

3、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一出,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提问太过于笼统,思路不明确,学生难以找准等量条件,容易导致两线段相等、两底角相等的错误出现,更难以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误区四:提高表达不明,含糊其辞,缺乏吸引力。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往往习惯这样询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意见吗?”“你们都懂了吗?”由于提问缺乏吸引力,表达不明,措辞不清,学生难以理解,也不好表达,更容易误导学生的思维。如某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时,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件西服,上面标有价格与折扣,然后提问:请问这是什么?答:西服。结果全班哄堂大笑。当然,教师真正本意是询问学生西服上标注的数字表示什么,并非

4、对衣服的认知,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提问不明。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主要对策1•审时度势,选好方式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屮可以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如,直问: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若探究某一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时,可以采取直问的方式。激问: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尚处于准备状态,使用激励性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系数较大的一元二次方程:1997x2-1998x+l二0,然后进行激问: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它的两根的和与积,

5、同学们可以吗?引问:对于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适时的提示,在关键处提问,给学生醍醐灌顶之感。如“我们学过哪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本题已知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本题还需要添加何种边角关系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因材施“问”,选好提问的方式。2•精选问题,把握难度设计课堂问题时,一定要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提问,做到难易适中。如果设计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学生就会产生茫然感,无法解答,导致信心受挫。如在教学“切割定理”时,教师可先对以往所学过的相交弦定理进行复习,即“圆内两条相交眩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及其证明。然后在此

6、基础上提问:如果将两弦移动使其交点在圆外,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样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数学表达式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两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提问,既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乂能使学生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3•层层递进,巧设梯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所提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既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又能减缓思维的难度。如讲解以下习题时:已知矩形的周长为120m,其中一边长为10m,求这个矩形的面积。首先让学生自由探索解题方法,然后继续引导学牛思考:

7、若已知一边长为15,那么矩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在什么情况下矩形面积最大?若设矩形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那么两者的关系式如何表达?从上面的关系式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画出的函数图像,你乂发现了什么?等等,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引导,由已知探求未知,既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