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

ID:5792290

大小:1.42 MB

页数:346页

时间:2017-12-24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_第1页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_第2页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_第3页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_第4页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士道希求解脱……1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思惟苦谛……13思惟集谛……139十二缘起……253附录:成唯识论·二十种随烦恼……324思考题……329中士道·希求解脱中士道·希求解脱 9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壬一、连接文分三:一、敬礼句 二、须修中士意乐 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癸一、敬礼句【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是为了圆满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实利益众生。所顶礼的境,是胜尊具大悲者,也就是具足大悲的道次第所有传承上师。癸二、须修中士意乐分三:一、归摄下士道

2、内容 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子一、归摄下士道内容首先承前启后,扼要归纳下士道的内容,即:四个修法——修念死无常、三恶趣苦、共同皈依与黑白业果,和一个目的——获得善趣果位。其中四个修法当中,前二者是发起下士意乐的方便,后二者是获得后世义利的方便。【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如是通过忆念即将死亡,以及中士道·希求解脱 9死时身体、受用、眷属等法毫无利益,能令自心厌舍现世;其次,通过思惟死后若堕恶趣,所受痛苦极其深重、漫长,而令自心对后世善趣生起希求。由这两

3、种修法,能将希求现世为主的心,转成希求后世善趣为主的心。这就发起了下士意乐。【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后由共同皈依以及对善恶业果规律生起定解,努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要避免后世堕入恶趣,首先,须了知唯有三宝才能救护自己,所以要寄望于三宝,一心皈依圆具救护能力的三宝。而皈依的重点,是按照佛所开示的教法行持。以共下士道而言,这个教法就是业果,即:清楚地认识黑白业果,而且对此产生定解后,努力断恶修善,这样必定能获得善趣果位。“定解黑白业果”是见,“励力断恶修善”是修行,“善趣妙位”是果。若

4、要获得善趣果位,除了致力于遮止恶趣之因、修习善趣之因以外,再找不到其它方法。对业果生起了定解,才会精勤取舍业因,如此才能获得善趣果位。所以这个道理千真万确,毫无迷信、虚假的成分。下面再来分析,在整个菩提道上,修习共下、共中二道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在下士道和上士道中间,修习共中士道的意乐?中士道·希求解脱 9子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然非以此以此:以下士道。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于此中:在道次第的引导中。,须修中士之意乐。】如果以下士道作为究

5、竟所求,那么就是唯下士了。然而,在此处的道次第引导中,修行人并不是以下士道为满足。而是为了依次发起共下士意乐和共中士意乐,厌舍轮回中的一切事之后,依此因缘,发起大菩提心而引入到上士道。所以,在这个道次第的引导中,修行人必须修习中士的意乐。这一段的要点是:从整个道次第的引导来说,修行人究竟所求是无上菩提,最终必须趣入上士道。因此,不是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为究竟,而是以下、中二道作为引生菩提心的前行准备。如论中所说:“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此因缘”就是缘自己修苦而引发求解脱心,以此作为方便可以发起菩提心。具体来说,在共

6、下和共中二道中,是缘自身思惟苦谛,在深刻认识了自身的苦之后,将心比心,再缘三界有情思惟苦,就能引生大悲,发起普度有情出离生死的誓愿。相反,如果连自己的苦都没有体会到,尚不能为了自己而发起希求解脱的心,怎么能发起普济有情出离苦海的菩提心呢?中士道·希求解脱 9所以,为了引生菩提心,必须修习中士意乐。子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不能以下士道为满足的理由,其要点是:如果一个法究竟是善,就可以以它为满足;如果一个法究竟是恶,便不能以它为满足。【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

7、边际恶边际恶:结局是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虽然得到了人天胜位,却仍没有能超出行苦。如果将此执为是安乐体性,那就是计苦为乐的颠倒了。因此,实际情形是善趣完全没有安乐,因为在善趣报尽后,决定堕入恶趣,结局是恶的缘故。这就像人决定要马上堕入悬崖,现在暂时在险崖上休息一样。总之,由结局是恶,就能决定善趣全无真乐。【《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入行论》中说:数数来到善趣,数数享受安乐。从善趣死后又堕入恶趣,长时感受极大痛苦。可见,善趣并非安乐之处。不然,为什么在其后要堕

8、入恶趣长劫受苦呢?中士道·希求解脱 9【《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弟子书》也说:恒时转生死轮,却把受生善趣的暂时休息思为安乐,由此必将无自在地千百次漂流在善恶趣中。“诸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