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98298
大小:7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29
《新课改先进校经验材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观念,书写传奇新模式,成就卓越——兴安盟扎费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新课程改革纪实文/李秀芬音德尔第三中学,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薄弱校到大校、乃至强校的蜕变:学生人数由原来的60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1800多人;教学班由原来的18个发展到如今的36个;各类竞赛逢杯必捧、逢奖必拿……尤其是2011年的中考,在初一入学时有136名优秀学苗没有报到的情况下,巩固率、毕业率、报考率、重点高屮及普通高中升学率“五率”全旗第一;数学、语文、政史、理化四科平均分全旗第一,英语平均分全旗第二;重点校升学人数由原來多年的零人发展到如今的28人。可以说,缔造了扎旗教育历史新的神话,书写了
2、音镇三中发展新的传奇。是什么让曾陷入绝境的音三中破茧成蝶?追本溯源,不难发现,三中的发展得益于新课程改革下确立的“人文三中,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得益于新课程需求下培养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得益于新课程理念下对高效课堂的孜孜以求……归根结底,就在于三屮人踏踏实实的课改精神、扎实有效的课改举措举措一、双向培训,激发热情,树立教育新观念。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没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理解新课改精神和要求、具有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富有实施新课改热情的优秀教师队伍,新课改的实施就没有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新课改培训。一方面,我校对教师进行“走出去”和
3、“请进来”的“双向”培训。“走出去”就是到全国课改名校汲取精华。两年来,我校以报销外出学习费用的办法奖励“优秀教师”,支出经费二十多万元,先后外派领导、教师“二次学洋思”、“三次学杜郎口”,又远赴衡水、昌乐、上海、大连、北京等地学习,共计200余人次,带回了先进地区前沿的教育理念,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本领。“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到我校进行“驻校式”听评课、做讲座。为我校课改工作把脉,进行过程性诊断。而且,我校还与内蒙古课改名校乌丹五屮结成了“联谊”对子,并于今年12月中旬开展了课改交流活动,令我们获益匪浅。另一方面,我们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
4、开展“适合教育大讲堂”的校本培训活动。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集屮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每学期初,根据培训内容进行一次理论及文化知识水平测试,成绩计入教师个人考核。同时,我校还开展了领导、教师双向“六个一”活动(即:领导包好一个组、精读一本课改论著、做好一次校本教研方面的报告或讲座、上好一节示范或研究性展示课、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课改论文、设立一个针对性强的课改实验课题;教师每课一反思、每周一篇教学叙事、每月一篇精品教学设计、每学期一次课改展示课、每年精读一本课改专著、撰写一篇课改优秀教学论文)。此外,我校还开展了“青蓝工程”、阶梯“六课”
5、(入职教师过关课、调入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课改先锋引路课、学生家长开放课)、教师论坛、小课题研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大赛、教学反思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参与率100%。激发了教师的课改热情,树立了教师的“生本”观念,引领了教师的精神成长,积淀出全新的学校文化。我校还借助校报《晨曦报》这个平台,把教师抒发课改感悟、畅谈课改收获、反思课改经验的文章发表出来,以供大家参考。举措二、改革体制,完善制度,管理资源更优化。高效的管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顺利推进课改工作,我校对学校领导机构的职能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并健全了相关制度。1、推行
6、分年级(学部)管理及“捆绑式”评价的体制,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的课改及其教育教学工作。在相关领导的统筹下,各年级确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不同的课改特色。这样的体制,也使政策的下达更直接、管理更科学、落实更快捷、反馈更及时了。2、实施了以校长为组长,非教学领导为成员的课堂调研组和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等为主要成员的课堂考评组的“双线听课制”。对各年级组的课改情况进行过程性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在课堂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同时,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主要有:《课堂督察制度》、《反馈会议制度》、《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小组竞评制度》、《新课改奖励实施办法》等。学
7、校实行年级组、备课组、班组考核“捆绑制”及优秀年级组、备课组、标兵班周评选制度。考评组成员每周至少随机推门听各年级的课一节,现场打分计入量化,并且年终汇总,学校根据年级成绩分配绩效工资及评优晋级的名额。就这样,校长主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程监管,形成了对课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保证了课改的有序开展。举措三、行政推进,榜样引领,刚柔相济促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讲台变“展台”,教学变“学教”,这个转变过程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老师面临着教学理念、思维、方式、习惯的转变,特别是曾经优秀的教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考验。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