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改进教研策略与技能,提高课例研究水平]语文教研课例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改进教研策略与技能,提高课例研究水平]语文教研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近年来,特别是在校本教研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被认同。然而,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破解这些影响课例研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课例研究的有效水平,笔者认为,不仅需要进一步更新教研理念,更需要教研策略与教研技能的进一步改进。 基于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 有效的课例研究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了解教师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策划设计是课例研究活动的起点。不了解教师的需求,即便策划者
2、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不可能激起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也就不可能让教师有真正的收获。如,某校校长听说课例研究很有实效,于是组织教师做了起来:仿专题、忙上课、拍录像、理实录、写反思……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累得叫苦连天。虽然,这样亦步亦趋的研究,也会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实效。但是,这种自上而下、机械照搬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仅难以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还会挫伤教师的研究热情和自信心。一方面是课例研究是一种草根性活动,其原动力是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
3、需求也不一样。忽视教师的需求,把课例研究作为一项工作布置给教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比较可行而又有效的做法是:活动前,策划者设计“课例研究征咨意见表”,对教师的研究需求进行专题性调查,并对需求进行梳理、筛选,以了解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确定课例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式。 共同协商,确定适切的研究主题 拟定适切的研究主题,增强研究主题的针对性,是课例研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教学问题需要研究,但究竟哪些问题最为关键,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4、哪些问题可以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学科本质和教学本义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剖析,对学情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与研究,找出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所在和本课教学的关键要素,并根据教师的需求对这些教学难点和关键点进行比较、排序,从中筛选出适切的问题作为课例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的适切与否直接影响课例研究活动的效果,如果研究主题过大过空,课例研究活动就很可能流于形式。 适切的研究主题应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真问题;二是典型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亟需解决的问题;三是匹配性原
5、则,即研究主题与教学实践有效对接;四是可能性原则,即这些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研究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课例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要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究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如,在初中科学课例研究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个主题就比较大,教师不容易切入,研究的实效性不强,如果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假设、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等研究主题则更为适切。 提前公布主题,让教师“有备而来” 即
6、使有了适切的研究主题,如果没有提前广而告之研讨内容,参与者也往往是即兴发挥,观点漫天发散,甚至会“跑题”。为了使课例研究走向深入,让参与者有实际收获,策划者应该提前公布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使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有备而来。提前公布主题,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学习和思考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站在理论高度去观察课堂、研讨课例;另一方面可以让主题成为教师的日常话题,为教师提供思考指向和研究方向。提前公布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为观察课堂、研究课例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让
7、教师在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上课教师的教学做出预测,可能在哪些教学环节做出精彩,哪些教学内容可能难以处理,应该怎样突破等。如,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初中科学课例研究活动,我们在活动前的两个星期利用FTP空间公布课例内容和研究主题,促使教师对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一个初步认识,对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设想。 学习理论,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问题的解决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和课例研讨等环节,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
8、善于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课例研究没有深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以为理论学习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学习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在于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能讲出教育教学的朴素道理,而不是在于显示理论研究的深奥。围绕研究主题学习理论,使理论学习与课例研究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为执教老师的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观察课例、研究课例的教师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