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引领至关重要,采取动情的导语渲染与过渡、丰富的感情朗读、媒体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想象等方法,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体验情感的积极性,收到情感教学的良好效果,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
2、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而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寻觅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真情的体验。尤其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我们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感受自然之趣;走向文本,感受人文之美;走向联想,体会创造之美;走向互动,体会合作之乐。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会绽放艳丽的奇葩。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把作者所渗透、倾注在
3、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心心相印,感情相通,使学生为之所动,即做到既“传道”、又“传情”5,既“解惑”,又“结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披文以入情”,从而受到知识与情感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感受自然之趣 语文并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才会感受到自然之趣。 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孩子
4、们欣喜地在校园里观察柳树的嫩叶、返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活跃的金鱼……当他们再读课文时,他们就自然地将观察到的景物与课文中的景物联系起来。从而,书上的文字活起来了,头脑中的想象飞起来了,鲜活的课堂动起来了。又如,在教学“闹钟、太阳、小鸟、刷牙、洗脸、早晨”几个词语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起床前后的生活情境,用上这几个词串成一段连贯的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恬静之美。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会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二、运用富有情感的导入
5、语。导入的作用不仅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环节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价值。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巧妙地设计导课语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有的课文情感或强烈、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教学这样的课文,先适当调控一下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用充满与作品内容一致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
6、;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力挽危局,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同时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三、在丰富的感情朗读中渗透情感叶圣陶老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作“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它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美的享受,更主要的是美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人生之门,通过一篇
7、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着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要让学生“美读”,首先教师要进行“美读”,教师“美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同身受,将“外情”转化为“内勤”;从理性的逻辑、文字的编排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积累和经验。在这其中要经历多个步骤: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将课本内容移入脑海,通过美读又将脑海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再捕捉到最具灵性的部分移入自身。如无情的景物都和审美的主体一样,当有了活生生的感情和行为,就会令人品味无穷。如小学语文第八册《鸟语》一课,写我爱听鸟
8、儿的歌声和软语,于是“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5布谷亲切的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我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等等。作者把自己和鸟儿的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时也会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