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

ID:57701025

大小:19.1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9-01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_第1页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_第2页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_第3页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_第4页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好学、求仁、知礼:跟从孔子学师德7/7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近年来,师德失范引起国人热议,随便一件小事,如某某教师体罚学生、某某幼儿园虐待学生等,都会引来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难怪人们会对师德失范表示热切关注,为人父母者,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家孩子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或者身心受到欺辱。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可谓自古已然。《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韩愈《师说》一文中对不尊师重学者进行严厉批评。但明末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则作《续师说》,转而对“师”本身做出要求。也就是说,师道之不兴,世人之

2、不尊师,为师者本身也应反省自己。他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论语》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依此,黄宗羲所言道之闻否、业之精否、惑之能解否,正是為师者当每日三省其身的内容。中国文化中师道的开创者是孔子,本文将主要根据《论语》来探讨其中的师德内涵及其对于当下的启示意义。好学  《论语》首篇就是《学而》,其第一章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是以好学著称的颜回,孔子评价他是“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重要的是,孔子说自己本身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

3、有如丘之好学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夫子自道,则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活到老学到老,直到晚年仍然学习和删定六经,韦编三绝。他曾经把人分为四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勉学、困而不学。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圣人,不需要学习,但是在这个世上有谁是天生的圣人呢?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属于其他三类。如果有谁说自己天生聪颖,不需学习,只会被人讥笑为狂妄无知。7/7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孔子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但是我们读《论语》却发现,孔子从来不自诩自己是圣人或者无所不知的人,

4、仅仅说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样说来,大概今天的人会感觉奇怪,原来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并不以师自称,反而是以好学自称。在孔子看来,这其实是做教师的本分。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不足和缺陷,不是全知全能的,既然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以弥补不足,教师同样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更需要为师者做到“学而不厌”“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教师如果不能在知识上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7/7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不过,传统中国所说的

5、“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性学习。与此相应,所说的“师”,也并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师。学、师,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德性层面上来说。用朱熹、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区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前者对应知识性学习,后者对应德性。古人反感专重知识的科举之学,因为科举之学重在背诵而不究其内在精神德性,这就是闻见之学,又被称为“口耳之学”或“记问之学”,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逞口耳之辨的学问。  相反,古人强调“入乎耳,存乎心”的“身心之学”,真正的学是身心合一,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后来,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道出“知行合一”的名言。所以,今天我们强调“

6、为人师表”,“表”就是“仪表”“典范”之义,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能够为学生所效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比学生多。如果仅从多少来定义是不是教师,那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知识水平也可能超过教师,但道德修为却与时间不成正比。因此,“日新”不仅是指日增新知,更重要的是日新其德。换言之,好学的本质是好德,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以及对教师的管理上,都应重视这一点。求仁7/7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谈及道德,我们自然要回到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之学就是求仁之学。孔子说:“仁者,爱人。”在此,我们必须对“爱”字表示十二分地重视。爱,不仅仅是仁者之德,而且是每个人

7、应具有的道德,教师则更应具备。正如孟子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人就是具有仁德的人,人与仁德合而为一就是人道。作为人,如果不走人走的道,那就不是人了。但是人群中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引导很多人走人道的那个人。我们不妨看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著名论述:“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作为汇集天下之善的化身的“师”,关乎社会的兴衰,其地位毋庸置疑。7/7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如何培养仁爱之德?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