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5《古诗词三首 牧童》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牧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铺、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二、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出示课件)今天我
2、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课件出示简介作者)2.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1.(出示全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重点认读“铺”、“蓑”(铺是多音字,蓑是平舌音)谁再读?3.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课件出示
3、有分节号的古诗)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的晚风()的月夜(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板书:快乐、悠闲。(三)
4、入诗境,悟诗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1.(出示课件草原)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铺”字的精妙,只有六七里吗?(不是)3.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是形容从原
5、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谁来说一下?4.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5.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6.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喜欢?(牧童,可以翻跟头、打滚、捉蟋蟀、吹笛子等)播放课件音乐,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7.谁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刚才所见所闻描述出来。(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预设二:想象
6、“卧月明”,感悟诗中情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1.出示《牧童休憩图》看到这幅图,你想到哪句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蓑衣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2.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没有脱蓑衣就躺在草地上欣赏皎洁的月亮,这生活真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3.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1)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2)把
7、“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卧比较随意)4.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5.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6.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
8、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2.其实古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