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453947
大小:179.1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21
《对教学中“授之以渔”的几点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教学中“授之以渔”的几点反思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谭培霞“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古人这句话,很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这大概也是每一位教师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反思平素的教学,我们力求要给学生方法方面的指导,但是,许多教学行为中,我认为对“授之以渔”还存在误区,值得反思:一、“授之以渔”要抓住最本真的,最本质的规律古人云:“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我们的许多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汉字学理论的指导性作用发挥不足,有时还得不到正确运用,导致识字教学中少了“语
2、文味”“文化味”,我认为“授之”并非“真渔”!案例:一位教师在进行一年级古诗《所见》的教学,其中“所、牧、捕、蝉、闭、立”是会认字,同时“闭、立”也是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中,教师将生字套红,在语境中反复地让学生读诗句。当然,通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学生也将生字认识了。应该说,这样的方法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还有的老师,会让学生想办法记字。学生都是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老师们都把这当成记字的方法。可是,我们觉得教学中缺失了些什么。缺了什么呢?──我们“抛开了诸多文化品味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注目
3、于外显性,所以,必将减少了深层次的、本质的内容。”从文化的层面来看,汉字表意的特点、因义构形的构字规律,使得我们的教学应该不仅仅立足于认得其形,呼出其声,更应该立足于汉字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使学生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汉字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感受汉字的意趣和厚重,由此,从内心深处激发其对汉字的喜爱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从这样的角度设计教学,我们就可以将“牧”字画出来,介绍给学生。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放牧牲畜。左边是“牛”字,右边是表示手拿鞭子的象形。(属于甲骨文,从牛,从攴(pū),字形会意)这样,学生头脑中对这
4、个“小牧童”手拿牧羊鞭,坐在牛背上,悠悠地行进在林间的形象会呼之欲出。“立”字──上面是正面站着的人形,下面一横较长,表示地面,人站在地面上即为“立”。古人造字多有趣!反观教学,注音识字也好,看图识字也罢,随课文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及口诀识字,这些都只是识字教学的不同方法,是外在的形式的东西,都不应脱离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这一内在本质特性,各种识字法都应立足于启发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科学的联系这一基点之上。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传达给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密码解读,充盈着趣味,并且遵循了汉字造字的本源──表意。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
5、授之以渔”。此“渔”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渔”,是更久远的!二、“授之以渔”应该与“学以致用”紧密结合古人造字非常有趣,仔细琢磨──“授”因何古人造字时,不是“口”字旁,而是“扌”旁?联系我们的教学,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是轻描淡写地“口授机宜”,我们是在“手把手”地教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方法,感受到这种方法带给我们的成功快感,并不断训练,形成自己的能力,自觉运用──即“授之以渔”必须与“学以致用”相结合。思考:批注能力的培养──只有要求,没有指导。案例一: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到旁边
6、的空白处。如:一位教师教学《将相和》,“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廉颇的上面来的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璧归赵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并把感受体会批注到旁边。”后面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引导深入体会,但期待了整节课,教师再也没有提到“批注”的事,大概被忽略了吧!案例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时,同样让学生进行“批---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3/3注”,之后这样进行教学:师:给“挨挨挤挤”加批注的同学,谁来读读批注。生1:荷叶很多,写得很真实。生2:荷叶很多,像亲密无间的朋友。师:你的见解令老师佩服!这就叫
7、会读书、会思考!请你朗读一下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站队表演体会到“挨挨挤挤”是无序的,不留一点间隙。)师:给“冒”加批注的同学读读批注。生1:争奇斗艳地向外冒。⋯⋯反思:两相对比,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一位不知道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的。因而,课堂上大家都在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写”,因为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静思默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能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将阅读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我这里所说的不是广义上的“批注”,而是就
8、“写批注”方面,是那种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写批注”对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能力,质疑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本应该关注它,实际教学中却恰恰成为了形式。教学中多数是有要求没有指导没有展示没有碰撞没有评价。只要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