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47288
大小:2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7-07
《回延安 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教学设想1.本篇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2.本篇语言明快,富有奏感和音乐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背诵。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回到延安热烈场面的描写,追忆往事
2、深挚感情的抒发。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2.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3.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
3、在诗节的首句。4.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6.说明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
4、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以合为一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教
5、师明确:“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儿”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的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
6、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7、”: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
8、部分。(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至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二十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