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09607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调整大学生的自身期望水平个体对其自身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论认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期望值与成就水平之间的“缺口”。而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幸福感。由于大学生对人生的预期值比较高,认为自己寒窗十余年,且花了那么多的学费,社会理所应当给自
2、己回报。一方面,他们“毕业=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早日走上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毕业=失业”的强大舆论让他们感到心情压抑,让他们害怕毕业,对走向社会找工作有一种恐惧感。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缩小自身条件和理想目标之间的“缺口”。例如,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所关注的要么是非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要么是正常大学生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更多的是致力于对大学
3、生消极心理品质和不良情绪的研究和克服,把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咨询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开发与调动。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个体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实现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其次应认识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它不应该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去塑造和培
4、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所以,高校应该构建以能够涉及更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为主导,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7]。增强自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借助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青春风采和鲜
5、明自我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提高生活水平和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校园生活氛围,使校园生活源于社会而高于社会,如通过心理协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音乐协会、体育协会这些既有娱乐性、趣味性,又有实用性、知识性的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五)培养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健康人格是幸福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人格健康、情绪稳定的人,能根据生活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现实生
6、活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与适应,也容易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特点主要有:社会性、充满活力、好奇、探索、开放、合作、富有爱心等,而相反,导致大学生幸福感降低的人格特点主要有: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退缩、封闭、孤僻、嫉妒等,另外,具有有效能、有能力、工作努力等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会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能体验到完成感、实现感,因而可以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
7、己有助于幸福感提高的积极人观念。能悦纳自己,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非总为他人喜爱,但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2)能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他人又不依赖或强求他人。(3)能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主观幸福感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在面临不幸,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能以积
8、极的心态去应对。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追求,生命就有了价值,就能在布满荆棘的人生(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赖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安全、愉快,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反,冷漠、排斥、充满敌意的人际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