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03507
大小:21.6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0
《谈谈记叙文写作中的抒情与议论.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抒情,让记叙文实现感情升华1.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直抒胸臆即把感情直接宣泄出来。用这种方法往往是因为感情奔涌,不可遏制,只有直抒胸臆方能畅快淋漓。如2005年高考作文《一片绿的告白》片段:我是一片绿,不能做的事情很多,想要做的也很多。有人说我无情,是浑身布刺的荆棘,可我不会改变自己,因为是我教会了他勇敢和坚强。有人说我伟大,因为我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可我会随时改变自己,因为是他给了我学生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其实,我可以是绿草如茵,可以花团锦簇,可以遮荫挡雨……因为我是一片绿,我身披绿的责任,虽然我没有红橙蓝紫的妖娆,没有惊天泣地的作为,但我可以为你捎去清新的凉意,四月有我,
2、希望满怀;五月有我,憧憬未来;六月有我,梦想与喜悦同在。我是一片绿,愿为你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文章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直接抒发心中浓烈的情感,写出了“我”甘心奉献出一切的情怀,凸现了绿在合适的位置所体现的价值,情感直接而真挚。运用直抒胸臆手法,感情真挚是前提,最忌空洞抒情。2.烘托渲染,蕴藉悠远。烘托渲染主要是借他景、他物、他事来渲染自己的感情,情感虽然没有直接显露,但语句中却早就蕴蓄了浓郁的深情。如《项脊轩志》记述了轩内的故事,表现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与伤感,结尾却又一突转,“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仿佛看到了爱妻,枇杷树
3、与妻子的形象融为一体,睹物思人,将情感推至高潮。3.第二人称,倾诉真切。借用第二人称,设置抒情对象,从而尽情展开对话,向对方倾诉内心的情感,可以让文章显得自然真切。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全文都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对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在“我”与“你”的直接对话中,“我”成为了“你”的一部分,更好地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4.描摹细节,生动真实。情感的抒发不是空穴来风的,它需要附着在
4、具体的细节中,细节越真切,情感越真实,细节越细腻,情感越浓郁。张籍有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细节虽微,但却显示出作者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前面的“复恐匆匆说不尽”相互映照,突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5.融情于理,浓郁深刻。记叙文不仅要叙事与描写,还需要议论与抒情,这样文章才显得真挚而深刻。只有真挚,才会动人;只有真挚,道理才容易被人接受。所以在哲理的阐释中也需要融入真实的情感。如2005年高考作文《钢笔人生》片段:随着生活的冲洗,岁月的灼烫,经验的积累,我将慢慢退出历史,结束我的钢笔人生。回首昨日,我不会
5、哭泣,而会微笑着继续,因为昨日中我学会了乐观,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今年花胜去年红。泪水不是我的知音,因为我懂得,困难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动力的开始。挫伤就如一滴滴墨水,在无息间给了我飞翔的翅膀。即使在人间最阴冷的角落,我仍会向快乐出发。因为厚厚的茧是一种踏实,是神对我的慰藉。用思想组成句子,用智慧构思故事,用沧桑预演明天,伟大的金子也会在平凡的沙粒中孕育。作者很巧妙地选取第一人称的角度,将钢笔的自我叙述与作者的自我叙述自然融合在一起,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尤其重要的是,观点用抒情之笔来表现,真实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声:困难与挫折会给“我”以“飞翔的翅膀”,每天“我”都“会向快乐出
6、发”,这样的明天不是更加感人吗?情理交融,不仅深刻,而且更能唤起读者情感的共鸣。二、议论,让记叙文透彻深刻1.议为题记,领起全文。记叙文需要议论,但又忌议论过多,弄得不伦不类。如果使用议论设置题记,则既不会影响全文的表达(因为题记并不属于文章的主体),又能巧妙地点明文章的主旨。如2006年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的题记:那是一双怎样的手,我想,我已经很久没有触摸过了。凭着儿时的记忆,我依稀记得,那双手足以将我托住,为了让我能够看到远处的风景;那双手足以将我抱起,来避免我跌倒。2.以议开头,主旨鲜明。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忌讳首先表明自己的主旨,但是考场作文却又需要使阅卷者迅速把握
7、文章的主旨,这似乎是个悖论,但如果能巧妙设计,以议开头,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2006年高考作文《天赐假日》片段:常言道:工作着是美丽的。其实,要论感觉,度假的日子尤为美丽,人生在世,总该有休息的时日吧,整天忙于工作,废寝忘食,不能保证有良好的休息时间,这样活着也没多大意思啊!3.以议过渡,脉络清晰。议论语句还可以用在过渡之处,承接上文揭示事件的内涵;开启下文,成为下文的中心,或者成为文章拓展的基点。这样既能将前后文巧妙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又能实现理性提炼,将文章引向深刻。如2006年高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