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

ID:56254816

大小:978.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6-03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_第1页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_第2页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_第3页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_第4页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凝血生理学1.生理的凝血机制传统凝血瀑布模型基于细胞的凝血模型2.生理的抗凝机制细胞因素体液因素—生理性抗凝蛋白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传统瀑布式凝血反应模式图Ca++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XIIXIIaXIXIaIXIXaBPCPF3VIIICa++XTF+VIIaVIIXa+V+Ca+++磷脂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单体交联纤维蛋白A、B肽XIIIXIIIa根据经典的瀑布理论,不能解释以下几点临床问题:1.当缺乏F-XII、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时,体外实验会显示凝血时间延长,但机体为什么没有出现出血倾向呢?2.为什么缺乏VIII因子或IX因子时,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出血,

2、而外源凝血途径不能阻止出血呢?3.体外试验时,为什么凝血酶爆发性生成前有一个延缓期呢?4.为什么缺乏XI因子引起的出血程度要比VIII因子或IX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轻得多呢?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型在1996年,就有学者(MaureaneHoffman)提出了“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型”理论(Acell-basedmodelofcoagulation)。这个模型提出:在受损的血管处发生的凝血过程,是在细胞表面进行的,并且血管紧张性、血流、内皮细胞、血小板、协同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和他们的协同因子、抑制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概在2002-2004年左右,模型较为

3、完善。这个模型假说可以合理的解释临床上遇到的有关凝血方面的问题,故近几年逐渐得到共识。新型的“细胞学凝血模型”,分为启动 、 放大 、 扩增3个阶段。启动(Initiation)发生部位:“TF- 承载细胞”(TF-bearingcell)发生过程:血管壁受损,血液与“TF-承载细胞”接触,血液中的F7a迅速与“TF-承载细胞”上的TF相连,生成“TF-F7a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少量的F9和F10。F10a可以直接激活F5,并在F5a的参与下形成“F10-F5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再进一步水解凝血酶原为少量凝血酶(F2a)。此时F10a将限制于“TF-承载细胞”的膜表

4、面以保持活性(因血液中有它的抑制物);生成的F9a则可以游离到周围临近的血小板或其他细胞上。TF-F7a复合物的灭活,经TFPI途径,在TF-承载细胞表面进行。TF-F7复合物可以激活F9和F10,提示之前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的概念,实际上并不适合体内的凝血状态发生部位:血小板发生过程:从“TF承载细胞”上游离出来的少量凝血酶(F2a)激活那些从损伤局部溢出的血小板,使其释放α颗粒,包括F5,并在血小板膜表面激活F11,F5。血小板也可以把F8从vwF上解放并激活它。放大(Amplification)发生部位:血小板发生过程:激活的血小板颗粒释放出内容物,令更多的血小板聚

5、集于伤口局部。一旦“F9a-F8a复合物”在激活的血小板表面形成,便可以在血小板表面迅速激活F10生成大量的F10a,从而连接F5a形成“F10a-F5a复合物”,将大量凝血酶原(F2)转化为凝血酶(F2a),形成凝血酶的爆发激活。最后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F13a使纤维蛋白发生交联,形成稳固的血凝块。扩增(Propagation)Cell-basedmodelofcoagulationdepictingtheinterconnectionbetweentheintrinsicandextrinsicpathways.新型凝血理论的凝血的框架,基本上就是3个复合物顺序激

6、活。在“TF-承载细胞”上形成“TF-F7a复合物”(第1个),负责启动凝血;之后在“TF-承载细胞”上,激活“F10a-F5a复合物”(第2个),少量生成凝血酶;在活化血小板表面,生成“F8a-F9a复合物”(第3个),继续激活“F10a-F5a复合物”放大,从而促进生成大量的凝血酶。小结1.传统的凝血瀑布理论,有局限性,并不完美。内、外源凝血通路,并不完全独立,而是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2.TF承载细胞(TF-bearingcells),与激活的血小板作为主要的细胞表面,是聚集各种促凝复合物发生反应的场所。3.外源性组织因子(TF)起着凝血系统的启动作用;而“内源性酶复合物

7、”(即F9a-F8a复合物)起着凝血的继续放大作用。4.我们看到F12,并未在这个“新型细胞学凝血理论”中得到体现。F12并不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但是接触性激活(如,体内导管等),还是要经过F12的作用,启动止血过程(内源性)5.这或许也提示,凝血功能检测,包含血小板的全血样本是非常关键的,更接近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比血浆学检测更有优势。1.当缺乏F-XII、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时,体外实验会显示凝血时间延长(APTT),但机体为什么没有出现出血倾向呢?在体内,组织细胞能够产生足够的和必要的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