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

ID:56115260

大小:8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9

上传者:qwe189537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学校,年级,学科物理授课人 班级 时间 2011.9课题 摩擦力教 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的事例知道摩擦力的应用(2)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重点1、摩擦力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增大、减小摩擦。难点 让学生通过猜想和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当堂达标手段长木板、长方体木块、钩码、毛巾、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及演示设备、戒指、橡皮筋等 板书设计 摩擦力1、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6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一、复习提问二、引入课题三、新课教学教师活动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研究力常用的三个角度)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原理)3.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测滑动摩擦力时动作要领提示)春节联欢晚会上,于谦的魔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呢?(教师表演“戒指爬山”的魔术。(展示课题)1.摩擦力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个小实验,将一只手按在课桌上向前移动,感觉桌面对于手的前进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活动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对于摩擦力的定义,同学们特别要注意“相对”这个词,为什么要加“相对”这个词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要满足什么条件?其他学生补充:要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师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作用;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3.滑动摩擦力(1)定义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表演,产生疑问:戒指为什么能爬山呢?学生实验体会学生思考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要相互接触,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6 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2)作用点、方向问题:以往我们对某个力进行研究,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的。现在我们首先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请同学们结合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就能找到答案。教师总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一般将摩擦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如: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滑动摩擦力向左。(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解决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个问题,我们再来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大胆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问题1、滑动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问题2、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木板表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针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找到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课题一: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1;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在木块上放两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2,比较F1、F2,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学生举例:刷牙、洗脸、梳头等。学生讨论、回答: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学生讨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6 课题二: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1;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2,比较F1、F2,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课题三: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放在同一块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分别为F1、F2,比较F1、F2,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课题四: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以较小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1;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以较大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示数为F2,比较F1、F2,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归纳总结: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幺结论?同学们讨论。师演示实验:用长木板与桌面构成一个倾角较大的斜面,将木块置于木板顶端,木块会沿木板滑至底端。问题:此时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方向如何?4.静摩擦力师演示实验:使木板与水平面保持较小夹角,将木块放在木板上,木块静止在木板上。提出问题:此时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木块相对于木板是静止的,但它有沿木板表面下滑的运动趋势,此时木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师生总结: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且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则这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静摩擦力。5.滚动摩擦力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学生观察实验,解决问题学生观察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举例:手拿笔、人走路等。6 四、课堂小结踢出去的足球在草皮上滚动,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运动,足球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受到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吗?是静摩擦力吗?师生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两物体间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滚动摩擦力。6.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通过分类研究,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摩擦有了粗浅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设法减小它。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总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课件展示)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讨论小结:1、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3、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知道了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举例:用圆珠笔写字、穿溜冰鞋溜冰等。生:自由辩论。学生结合科学世界中的“摩擦与我们”讨论回答学生小结    达标检测 课内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想一想”、“画一画”、“试一试”、“辩一辩”、“看一看”等形式的问题。特别是“想一想”的问题可以起到“点题”的效果,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对”一词的理解程度。  课外练习  放学回家后找一根筷子,一只茶杯,适量大米,不借助其他工具,请设法将茶杯提起来,提起时手不能接触茶杯。6 错题集锦 1、下列现象中各属于哪种摩擦?(1)小孩从滑梯滑下,小孩和滑梯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2)自行车刹车时,刹皮和车轮钢圈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3)用卷笔刀削铅笔时,铅笔和刨刀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4)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地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2、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若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动摩擦因数是______,若物体静止不动,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______N,方向______.(g=10N/kg)教学思考 【教学反思】1.教材中对静摩擦、滚动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内容放在“科学世界”栏目中。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可见课程标准给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对摩擦力分类后再分别研究更利于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摩擦问题。2.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很多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而选用正方体和长方体两个不同的木块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滑动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不应该让学生无条件地被动接受,而应该及时指导,进一步强化“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意义和要领。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