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56122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数字与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字与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14-11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字编码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知生活中的数学。3.通过活动,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索数字编码的规律和方法,会进行简单的编码。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编码方法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前准备:教师:课件身份证号码学生:搜集到的身份证信息,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由校运动会编码引入
2、: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动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今年校运动场上精彩的画面。(播放校运动会照片)师:你们知道这位运动员参加哪个年级的比赛?师:从号码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师:这里还有一张运动员的照片,你从号码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师:这些运动员号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按什么来编排呢?(课件演示)师:这些简单的数字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编排起来,那么它就能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字编码》。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师:数字编码到底有什么用呢?你了解些什么?——引到身份证上(一) 小组交流身份证编码的知识昨天老师布置了预学作
3、业,请大家在组内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说一说,最后选送代表上台发言。(二)小组上台汇报,其他同学提问。根据自己准备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汇报。1.地址码:前两位数字表示省份。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市。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区县。 2.出生日期码:第7—14位上的数表示某人的出生年、月、日。3.顺序码:第15—17位上的数表示顺序。 4.倒数第二个数用来区分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5.校验码:最后一位是校验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真伪。它是用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到的,分别为0——10(X)重点研究学生提问:(1)为什么要用两位数字来表示省份呢?用1位或3位数字来
4、表示省份不可以吗?(表示省份的编码用2位编码表示最合适,多了就浪费编码,少了就不能表达清楚,这就是编码的简洁性)(2)提问:为什么4月用04表示而不直接用4呢?(编码01和数1的区别。确定编码的位数,如果那一位暂时用不着就用0来占位)你的号码上有用0占位的吗?(3)X是表示10,为什么不写10却写成X,为了保证数位相同,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保证数位相同。(月份)(4)为什么有些人是15位,有些人是18位。。。。。。。三、走进生活检验新知1、这里有一位同学收集了四位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可是不小心混在一起了,你能帮助明明分清楚吗?四、实践应用拓展巩固1、活动一编码用处这么
5、多,想尝试一下编码的乐趣吗?[电脑出示练习]教导处要为学校的学生编学号。请你以王刚同学为例编学号。请你试一试。(生摇头)如果你是教导处主任,你需要哪些信息?[电脑出示]王刚是今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他是一(2)班的8号同学。一年级共有6个班,每班都40多人。请你写出王刚同学的学号。思考:(1)所编学号中准备包含哪些内容?(2)所编学号预计定为几位数字?学生尝试汇报.,以上学号能用多久?追加要求:(1)所编学号六年不变(2)从学号中可以区分男女全班交流如20082081。前四位表示入学年份,第5位表示班级,第6、7位表示班内学号,最后位表示性别。评价及小结:编学号中
6、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解释或强调。当学生所编的学号位数较多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①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运用编码呢?(为了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②编码不一定是越长越好,只要能说明问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就行。可对照学校现有的学号,跟我们刚才研究编出来的学号比较。你知道教导处是根据什么来编的?你觉得这两种方案编学号各有什么好处?2、剖析生活中的编码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师谈话赠言: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出色,老师想赠送你们几句话。不过是给你们一组电报码,你们要通过译码表翻译出来。教师出示译码表。第一句赠言:21 21 3
7、3 34 25 26 22小 小 数 字 用 处 大第二句赠言:33 34 43 44 37 4849数 字 编 码 显 神 通设想:通过赠言方式,让学生陶醉在数字编码的无穷魅力中,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而意不止。师:同学们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中有许多学问,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等你们发现,等你们设计,希望你们我们平时应注意观察和积累,用今天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教材分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