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

ID:56023192

大小:438.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9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_第1页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_第2页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_第3页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_第4页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0卷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月Vol.40No.2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14启蒙运动进步思潮框架内的异端———评弗格森曲线的历史进步观姚正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市100875)摘要:弗格森在其史著中既肯定了历史的进步,又表现出了大量厚古薄今的观念,致使众多学者对弗格森是否是历史进步论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实际上,弗格森赞成的是一种曲线型的历史进步。一些学者将弗格森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归因于他有特殊的

2、高地情结。事实上,这同他的高地背景并没有特别的联系。他的崇古抑今的观念是因其对美德的重视,而他在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时,如此强调美德的作用,是同他的政治思想、他对历史的考察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态度有密切的联系的。但对美德促进的历史进步如何成为可能?弗格森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解释。关键词:弗格森;曲线;历史进步观;美德;高地;“野蛮民族”;“现代文明”;《文明社会史论》中图分类号:K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2-0175-06一、弗格森是历史进步论者吗?弗格森(AdamFerguson,

3、1723-1816)①是历史进步论者吗?这本应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本应像伏尔泰、孔多塞、康德等人一样明确表达出对千年福王国终将到来的乐观与信心,或至少要像他的同胞休谟、斯密、吉本一样,明确表达出今胜于古的乐观与肯定。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在其集中讨论历史进步论的《文明社会史论》中,时常可见弗格森对社会进步的肯定,但他更多地却是极力歌颂野蛮民族所具有的崇高美德,而对现代商业文明社会大加批判,以致于休谟在《论古代国家和人口稠密》中极力嘲讽的厚古薄今论者很可能[1]就包括弗格森。于

4、是,有关弗格森是否是历史进步论者的争论就出现了。欧兹-萨兹伯格(FaniaOz-Salzberg-er)否定了弗格森是历史进步论者的观点,她说:“弗格森的历史是非决定论的,并且是无预期目的的”,与他的同时代人伏尔泰、休谟不同,弗格森认为高度发达的社会将日益沦为未开化社会式的专[2]20制。不像黑格尔和马克思,弗格森并没有描述“人类将按照一条必然的道路,奔向美好的未来”。[3]9莱曼(W.C.Lehmann)更是指出弗格森是历史循环论者。但更多的学者显然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他们仍将弗格森归为历史进步论者行列,高夫(J.W.G

5、ough)在其对《文明社会史论》的书[4]评中较早肯定了弗格森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观。伦德尔(JaneRendall)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弗格森并没有像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斯密、穆勒、罗伯逊等人一样将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而是三个阶段,即野蛮、未开化和文明社会。同斯密重视社会物质发展的进步史观①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独树一帜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著有《文明社会史论》、《罗马共和国兴衰史》,曾在当时的欧美引起很大的轰动。然而,在其辞世后,他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目前,学界对其史学的研究仍十分薄弱。收稿日期:20

6、13-01-20作者简介:姚正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5]不同,弗格森则更热心评价每种社会给人们提供实现其道德潜能的机会。哈姆尼(RonaldHamowy)也指出,弗格森虽然在其《文明社会史论》中提到文明社会美德的丧失以及面临的腐化危险,但这种对极端形式进步论的否定并不能说明弗格森是否认人类的自然进步的,弗格森虽然拒绝[3]9这种盲目的进步论,但他的进步观念在其《文明社会史论》和其所有道德哲学著作中随处可见。尽管弗格森在《文明社会史论》中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厚古薄今论调,但是有关历史进步的观点仍在启蒙运动思

7、想的主流框架之内,换言之,弗格森仍是一位历史进步论者。不可否认,《文明社会史论》里的确有太多的崇古抑今、借古讽今的言论,他说:“简而言之,只有根据这种天性,我们才能说明为何当舒适、安全的一方以一种更为富足、更为安全的生活诱惑他逃离饥饿、危险时,野人对他漂泊不定、孤立无助的部落还是那么忠贞不渝。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希腊人才会对祖国怀有真挚的爱,也正因为如此古罗马人才有矢志不渝的爱国热忱。把这些例子同风靡于商业国家的那种精神作个比较吧。在这种商业国家中,人们可能都全面地经历过个人在保存整个国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正是在这一

8、点上,我们有时会发现人类是一种孤立的、寂寞的生灵:一旦他找到了一[6]21个与他人竞争的目标,他就会为了利益,不惜像对待牲口、对待土地一样地对待他人。”还有一些历史循环论调:“这种现象使我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会达到我们所说的辉煌的巅峰,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如国家会无法避免地重新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