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969627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8
《浅析中学生德育教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中学生德育教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影响中小学德育实效提高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低效的表现及原因的分析,探讨其克服的对策,进而为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作出新探索。一、中学生德育教育低效表现新世纪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有社会不利环境对我们学生
2、的影响,有家庭内部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对学生的影响,还存在学校内部德育工作的不适应带来的许多新问题,中学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形式主义等。例如学校德育往往是居高临下,单纯从“任务”、“要求”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质量问题;在管理上往往是把德育工作看成是软任务,就事论事的思想教育替代应有的道德教育;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学生的实际道德行为的不到位、不稳定或只停留在遣德认识的水平,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一些中学德育工作,只重形式,作表面文章,把德育视为一种可供观赏的“活动”,甚至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3、,有人称“只管种,不管收”。此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者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数字简单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纪律卫生的分数、好人好事的次数、表扬稿的篇数、捐款的钱数等来“量化”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差成为当前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低效现状,不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而且还损坏了教育者自身的形象,所以,必须在教育实践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矫正。二、原因1、德育目标的高调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
4、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干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高调、理想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柯玲副教授提出,“现行学校的德育目标,从本质看还需要进一步‘降调’。”否则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
5、效性。2、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混乱杂多,忽略了德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打开我们普通中学的思品教材或教辅资料,发现它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拥有完整的相互衔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而是反复重复一些简单的道德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老师在课堂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大讲特讲,通过提问、讨论,去进一步诱导学生来掌握浅显易懂的“大道理”,如尊重老人、帮助同学等。把道德的培养与日常生活分离,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生活的需求,比如,以前德育教材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体力弱小
6、与生命的可贵;只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学生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地忍让,只会招来其他同学的欺负,根本不适用。3、德育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某一时期的德育内容及某些方法在当时或某阶段有效,而在另一阶段或时期几乎不被青少年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平等意识强,不愿听别人的过多指责,愿意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如果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一味地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就会
7、造成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严重的依赖性、随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4、过分注重德育活动的形式新颖,搞“花架子”,不注重学生基础修养的培养。而现实中人们评价德育实效低下往往是指缺少遵守社会公德并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社会成员和群体,而不是指缺少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所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德育其重点更应放在培养受教育者基础规范和基础文明的修养上,德育内容应更贴近社会生活,更关注社会基础道德,如进行诚信、正直、友爱、关心他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教育。5、割裂德育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德育
8、的“虚”“假”化。道德行为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目标,也是我们判断和确定某人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准。但如果片面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