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06年高考数学 试题分项 专题05 三角函数 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06年数学(理)高考试题分项专题05三角函数1.(2006年天津卷)已知函数(、为常数,,)在处取得最小值,则函数是( D )A.偶函数且它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B.偶函数且它的图象关于点对称C.奇函数且它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D.奇函数且它的图象关于点对称2.(2006年福建卷)已知则等于(A)(A) (B) (C) (D)3.(2006年福建卷)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是,则的最小值等于(B)(A) (B) (C)2 (D)34.(2
2、006年安徽卷)将函数的图象按向量平移,平移后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平移后的图象所对应函数的解析式是()A.B.C.D.设,对于函数,下列结论正确的是(5.(2006年安徽卷))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C.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D.既无最大值又无最小值解:令,则函数的值域为函数的值域,又,所以是一个减函减,故选B。6.(2006年安徽卷)如果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A.和都是锐角三角形B.和都是钝角三角形C.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0用心爱心专心D.是锐角
3、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是钝角三角形。故选D。7.(2006年陕西卷)等式成立是成等差数列的(A)(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8.(2006年陕西卷)已知非零向量与满足且则为(D)(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9.(2006年陕西卷)的值为_-_。10.(2006年重庆卷)已知,sin()=-sin则os=____.11
4、.(2006年上海春卷)在△中,已知,三角形面积为12,则.12.(2006年全国卷II)函数y=sin2xcos2x的最小正周期是(D)(A)2π(B)4π(C)(D)13.(2006年全国卷II)若f(sinx)=3-cos2x,则f(cosx)=(C)(A)3-cos2x(B)3-sin2x(C)3+cos2x(D)3+sin2x14.(2006年全国卷II)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1,B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长为.16.(2006年四川卷)设分别是的三个内
5、角所对的边,则是的(A)(A)充分条件(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C)必要而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0用心爱心专心17.(2006年湖北卷)若△的内角满足,则=(A)A.B.C.D.18.(2006年全国卷I)设平面向量、、的和。如果向量、、,满足,且顺时针旋转后与同向,其中,则A.B.C.D.18.由题意,从而。选D。我个人是一直反对把向量放到高中教材来的。反对的理由并不是说向量这个办法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这样处理也太夭折化了——只介绍了一个点乘,叉乘都还没介绍呢,突然就结束了!就为了这么点
6、内容,我们付出的是什么代价呢?第一,极坐标没了;第二,复数概念淡化了。急功近利,得不偿失。这个题我刻意地用复数来做,隐性地表达一下抗议。19.(2006年江苏卷)已知两点M(-2,0)、N(2,0),点P为坐标平面内的动点,满足 =0,则动点P(x,y)的轨迹方程为(A) (B) (C) (D)解:由题意,所以有即:,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20.(2006年辽宁卷)的三内角所对边的长分别为设向量,,若,则角的大小为(A)(B)(C)(D)【解析】,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7、,即,故选择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了两向量平行的坐标形式的重要条件及余弦定理和三角函数,同时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的运算能力。21.(2006年辽宁卷)设,,,点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C)(D)【解析】20用心爱心专心【点评】本题考查向量的表示方法,向量的基本运算,定比分点中定比的范围等等.22.(2006年北京卷)若与都是非零向量,则“”是“”的(C)(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BCD23.(2006年上
8、海卷)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答](C)(A)=;(B)+=;(C)-=;(D)+=.24.(2006年浙江卷)设向量a,b,c满足a+b+c=0,(a-b)⊥c,a⊥b,若|a|=1,则|a|+|c|的值是4 25.(2006年湖南卷)已知,且关于的方程有实根,则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B)A.[0,]B.C.D.27.(2006年山东卷)设向量a=(1,-2),b=(-2,4),c=(-1,-2),若表示向量4a,4b-2c,2(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