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

ID:55926830

大小:2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5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_第1页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_第2页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_第3页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_第4页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摘要:志愿精神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及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志愿服务成为我们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和推动公民社会进程。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障碍性因素志愿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志愿精神作为广大志愿者思想语言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和凝聚,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仅反映了志愿者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中国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对现代

2、志愿精神的体会和践行无疑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正是由于志愿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匮乏,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不足,有可能阻碍志愿服务在高校甚至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持久、深入开展。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志愿精神的认识程度,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及其组织在行动过程中妨碍志愿精神养成的种种因素,探寻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实路径,最终使之成为大学生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对于改善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乃至推动公民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一)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

3、在一定偏差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是指引我们正确行动的根本。但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志愿精神的认识误区,即简单地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为他人、社区做好事,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或好心人。这种认识把志愿精神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良知的体现,显然窄化或降低了志愿精神的意义。原因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虽然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但却缺乏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志愿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受到当前国内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形式以及领域的限制。目前,大学生所熟悉并认可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关于志愿精神的定义,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4、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推广及配合,以及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这种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较浅层次。(二)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是践行志愿精神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稳定性,进而导致志愿者行动的连续性不强。高校志愿者一般以低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在学习就业压力不显著的情况下能够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当大部分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就升至高年级,实习、求职、考研、论文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中断或放弃参与志愿服务,而后续的学生又不熟悉情况,这就造成大学生志愿

5、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梯队性,从而导致一些长期常规的志愿者活动衔接不够顺畅。另外,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一些大型国际赛事、会议等活动往往能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而致力于社区、学校和公共服务事业等影响小、技术含量低且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却难以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三)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政策和资源投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各级党团组织的大力支持,思想性和组织性特色鲜明,并且声势浩大、反映迅速、影响广泛。但是,过于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却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独立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

6、深入发展,最终也阻碍了志愿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沉淀和确立。有学者明确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力不足的原因就在于以主体内在的“志愿精神”为标志的志愿服务受制于组织力量的强弱,活动主体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活动对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道德理想教育也由于组织力量的强势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造成青年志愿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过于单一,表现为通过社会公开招募形式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为数不多,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组织化动员,而非个人完全自觉自愿的行动,有的甚至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或强制性的活动,在心理上欠缺一致认同,同时对志愿者个

7、体的需求和激励关注不够,限制了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这样不仅挫伤了参与者和组织者的积极性,也使志愿者行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而流于形式。(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鼓励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无疑有助于培育其志愿精神。但是,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志愿者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需要请假或调课,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参加志愿活动是不务正业”。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投入许多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