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83831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3
《燃烧与灭火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四、教学用具: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
2、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引言】请一位学生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的热量集中在火柴头上,引发火柴燃烧。(如果是阴天就用放录像来演示给学生看) 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火”是什么呢?火是燃烧的结果吗? 指导学生实验。证明物质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实验一器材:酒精灯,坩埚钳,蘸水小棉球,酒精棉球。操作过程: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现象:蘸水的棉花未燃烧,酒精棉球开始燃烧。结论:只有可
3、燃物才能燃烧。实验二器材:小蜡烛,玻璃杯。 操作过程: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现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实验三器材:坩埚钳,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操作过程: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一个更容易被点燃。现象: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结论: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重点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左右,意味着放在
4、手心里,就会燃烧;而红磷的着火点超过了200℃。[课堂小结]: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回答)(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情境应用,分析灭火原理。(1)屏幕展示:燃着的蜡烛。学生讨论: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学生结论: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了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2)屏幕展示:扑灭着火的油锅图片。学生讨论:盖上锅盖,即可以扑灭油锅着火,什么原因?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3)屏幕展示:燃气灶图片。学生讨论:关闭阀门即可熄灭燃气灶火焰,为什么
5、?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课堂小结]:灭火的三种方法。 (学生回答)(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高潮。电脑屏幕显示了火灾的危害,学生产生了危机意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地更加积极。)[课堂讨论]:(1)、屏幕展示四种安全标记。你知道这些图标代表什么意义吗?①禁止烟火;②禁止吸烟;③当心爆炸;④禁止堆放易燃物。⑤[教师小结]:知道这些标志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场所搞一些恶作剧,那可是在拿
6、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2)、屏幕展示: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你知道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吗?答案: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陈毅元帅在梅山被围敌人烧山时,命令警卫员将周围的草割去,形成隔离带,利用了什么原理?答案: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教师小结]:遇到火灾这样的危险,关键是沉着应对,而不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4)、原始人获得火种最困难的条件是什么?答案:难以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板书设计]: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灭火的三种方法:(1)
7、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案例分析】: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儿,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满堂生色,不在于将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正襟危坐。教师有更重要的工作,便在于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本堂课通过自主探究与引导探究,诱发、诱导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学习或者说强烈的探究欲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