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57364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0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学基本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学基本功在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一、“一字一话”能力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多媒体已成辅助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最终会被“电脑+投影”取代,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而存在的粉笔字必将成为历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板书(粉笔字)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借助于板书,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形象生动地呈现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规范、美观、整洁、流畅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对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起到了很好的示
2、范作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无疑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面向全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而作为教师,更是必备的条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无情冲击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于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批改作业,发送评语,向家长发布信息等。与钢笔、粉笔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除了专门的书法课外,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极少用到毛笔。因此,我认为过去的“
3、三字一话”基本功可缩减为“一字一话”。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基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课程资源,扩充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内
4、容等。三、课程加工与开发能力新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版本,其内容的综合性、弹性都很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开发。传统上,教师是“教教材”,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而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只把教材当个例子。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加之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立足“预设”,巧于“创新”,这就更为课堂“不确定性”与“生成”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空间,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否则,一旦这些“不确定性”与“生成”发生时,就会
5、惊慌失措,乱了方寸。再说,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标本课程的出现,对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编”书,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教学问题,更要思考教什么的课程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需要教师具有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四、科研与反思能力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
6、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的检验者是谁?是广大实验教师,且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广大实验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共识。而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越发感到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又不允许学校有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脱离一线去学习、研究、实验、解决教育
7、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校本教研应运而生,而校本教研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反思能力,能从诸多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问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终将研究的成果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程实践还要求教师能在一节课结束后静下心来想想,用反思的笔记录自己的成功,剖析教学中的失败。五、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生更多的要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
8、境中获得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其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生生、师生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