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数学选修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归纳与类比第1周第1课时(总第1课时)编写时间2015-3-9编写人:袁志宏王涛审批人:袁志宏高二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含义;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3、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掌握类比推理的一般方法,会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类比,得出新的结论,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4、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难点: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应用。【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预习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合作探究;课后总结
2、复习认真反思。一、课前自学预习部分(检查时间5分钟)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1)看到天空乌云密布,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推断天要下雨;(2)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雪打灯.以上例子可以得出推理是的思维过程。2、问题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想:。问题2:由铜、铁、铝、金等金属能导电,归纳出。(1)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中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事物都有这种属性,我们把这种推理方
3、法称为归纳推理。简而言之,归纳推理是由到、由到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2)类比推理:由于两类不同对象具有某些,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类比是一种从到的推理。(3)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①、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②、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明确的猜想;即:观察、比较→联想、类推→猜想新结论3、合情推理:根据,推测出某些结果的推理方式。和是最常见的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所获得的结论。.4、演绎推理:。5、关系图
4、:合情推理;结论不一定正确.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二、课堂合作探究:(展示时间25分钟)1、观察下列等式:1+3=4=,2.已知数列中,1+3+5=9=,且1+3+5+7=16=,试归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1+3+5+7+9=25=,……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2、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三、课堂检测(练习时间10分钟)1、下列关于归纳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一种推理过程B.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C.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D.归
5、纳推理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情推理是正确的推理B.合情推理就是归纳推理C.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D.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3、从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_____________。4、右图中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2)(3)(4)(5)(1)的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个图形中有点;四、课堂小结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共同点(合情推理的推理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进行归纳、类比,提出猜想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1)第1周第2课时(总第2课时)编写时间2015-3-10编写人:袁志宏王涛审批人:袁志
6、宏高二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已学过的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知道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通过对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抽象性、科学性,养成审慎的习惯。【学习重难点】重点:综合法及证明步骤。难点:证明思路及突破口的寻求【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预习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合作探究;课后总结复习认真反思。一、课前自学预习部分(检查时间5分钟)1、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和.直接证明的两中方法:和.2、一般地,从命题的出发,利用,通过推理,一步步地接近证明的,直到完成。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综合法的特点:从看,逐步推向
7、,由导,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条件;注意:综合法证明步骤的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二、合作探究1、若实数,求证:]2、已知,,求证:三、课堂检测1、已知求证2、已知a,b>0,且a+b=1,求证: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求证:(1)直线EF∥平面PCD;(2)平面BEF⊥平面PAD四、四、课堂小结: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应用重要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要注意公式应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2)第1周第
8、3课时(总第3课时)编写时间2015-3-11编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