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92459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02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三——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三——预设与生成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这是课前预设。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为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1、以谬求真【课例】 教
2、学《林海》时,有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虽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教师没有采取简单的纠正了事,而是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引得了听课教师的喝彩。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生:“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仔细读读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 生:差别很大,秦岭课文中说是“云横秦岭”,而说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分别是什么样的
3、?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评析】上面教例中教师事先虽设定了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是教师没预料到的。于是,教师放弃了预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误读来引出话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线性。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其内在的逻辑性,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地探寻与创造。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2、插问追索【课例】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
4、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时,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师: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 生:都没有一点声音。 生:都是顽强不屈的。 师:那又为什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 生:“一动不动”显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 (学生明白了)生:是为了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2【评析】这一过程中,学
5、生的突然提问是教师预先所没有考虑到的,但教师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读懂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同时在了解比喻的同时,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邱少云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3、迂回突破【课例】某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一上课,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6、生:有桃花、李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