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

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

ID:55777397

大小:17.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06

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_第1页
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_第2页
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锂电池已现“过剩”隐忧行业机会稍纵即逝  随着各种新能源应用的发展,锂电池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也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对象。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相关企业今年以来的发展,就是“产能扩张”。  新能源车带来的机会  2010年3月20日,我国颁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到2011年,包括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汽车要形成50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孕育着巨大的行业机会。据测算,一辆纯

2、电动汽车需要40~50公斤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是单个手机电池耗用量的10000倍左右。  据国海证券测算,生产100万辆电动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就将是目前全球锂电池材料总需求量的数倍。因此,电动汽车的推广将带动锂电池相关材料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目前全球锂电的用途来看,根据日本咨询公司IIT的销售统计,全球锂电电芯44%用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31.4%用在笔记本电脑以及5.5%用于其他消费产品,新能源汽车仅占0.2%。  2009年全球锂电池电芯企业累计出货量达到了30.63亿颗,较2008年增

3、长了5.5%,0.2%的汽车用锂电,在整个锂电池行业中可谓“微不足道”,而正是基数太小,未来孕育爆发性增长机会。  全球主要汽车厂家未来电动汽车的产销量数据,从2010年开始,汽车制造商将大幅提高锂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比例,2010年~2013年为锂电池电动汽车的快速成长期,并于2013年达到22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4.78%,2013年~2018年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18年达到近6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90%。  一辆电动车所需要的锂电池相当于20辆混合动力汽车、300台笔记本、7000部手

4、机的用量,无论从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负极等领域来说,都存在着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行业机会稍纵即逝  但在个别细分领域,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产能过剩隐忧已经浮现,例如前述“碳酸锂”领域,行业机会已经更多把握在少数寡头手中。  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游锂矿资源、锂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电池制造与封装。  在锂电池原材料构成成本中,正极由于材料的不同占比较高,约占制造成本的30%~40%,负极材料约占生产成本的15%~20%,隔膜占15%~20%,电解液占5%~10%,其

5、他成本占25%左右。  国内从事锂电池(包括电池生产与锂电池材料供应)的公司,2009年由原先的150家激增到300多家。但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不多,锂电池属于高成长行业,生产线需要经常变动,没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科技实力的公司难以立足。  以正极材料为例,根据IIT的预测,到2012年,全球对正极材料的需求量约为7.67万吨,其中钴酸锂需求量约3万吨,占比约40%,仍旧是第一大消费品种。2009年到2012年,钴酸锂复合增长率9.32%,多元材料复合增长率37.05%,锰酸锂复合增长率79.56%,磷酸铁锂

6、复合增长率114.72%。  其中,目前占到锂电池正极材料40%市场份额的钴酸锂,增速大幅降低;而与汽车用锂电池相关的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呈现出更多市场机会。  因为行业竞争的关系,如产能比较充足的正极、负极材料,其毛利已经逐步降低到20%~30%,国内供给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包括行业优势逐步向当升科技、杉杉股份、中信国安、中国宝安等规模型企业集中。  产能明显不足、国产化率极低的电解质、隔膜等,毛利率能够维持在70%,包括多氟多、江苏国泰、新宙邦、佛塑股份,均处于刚刚确立行业地位,与外资逐步展开竞争的状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