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比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4月入院治疗的92例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例,占2.17%,传统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3例,占28.26%,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在进行胆囊切除的过程中,腹腔
2、镜的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后康复较快,是临床实施胆囊切除的可靠选择。[关键词]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腥囊切除;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9(b)—0038—02大量的临床数据已经表明hl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1]o鉴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4月入院治疗的92例腥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
3、方法1.1一般资料木文选取了木院2011年11月〜2012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92例月fl.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92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性48例,占比例为52.17%,女性44例,占比例为47.83%。92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年龄最大65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为(59.13±7.11)岁。按照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分别是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每组患者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传统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传统开腹手术[1]。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高脚低左倾斜位,手术具体如下:于脐下取
4、切口长Ice左右,充C02气体,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3-15mmHg,穿刺后置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及盆腔有无活动性出血、粘连和腹水情况等。紧靠剑突下2cm靠右肋缘切曰,置10mmtrocar1根于胆囊三角。对侧面相应部位里5mmtrocar1根。根据诊断结果和腹腔镜指引,镜下先探查胆囊、胆囊三角、胆总管解剖等,剥离胆囊管前壁脂肪结缔组织取石或切除。检查剥离面出血情况,冲洗腹腔,结束手术。术后两组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并给予严密的监护[1]。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
5、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手术的相关数据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1。2.2两组患者实施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手术后在并发症方面的结果如下:腹腔镜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例,占2.17%,传统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3例,占28.26%,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3讨论对于胆囊结石来说,尤其是急性胆囊结石,
6、它发病的突然性以及病情的进展和发展速度都给临床上的相关实践带来了一定难度[2]。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给他们的精神上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3—4]。因此对胆囊结石的治疗尤其是胆囊切除术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相关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75[5-7]:目前在临床实践进行胆囊切除的过程中,应用腹腔镜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对于患者的切口相对较小,因而产生的身体伤害就较小,同时患者的恢复速度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也较快[8—9]。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结论: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
7、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例,占2.17%,传统组的46例患者中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共计13例,占28.26%,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运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在进行胆囊切除的过程中,腹腔镜的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后康复较快,是临床实施胆囊切除的可靠选择。[参考文献][1]钟智佳.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
8、,9(13):240—241.[2]熊春红.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5):89—91.[3]金俊哲,李恒,马冬岩,等.腹腔镜胰体尾脾联合胆囊切除治疗胰尾癌并胆囊癌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516—518.[4]黄运姣,滕培兰,章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