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

ID:55691030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_第1页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_第2页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_第3页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_第4页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教学思考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源于课本例题、练习题、习题的考题占了一定的份量。有些高考试题是对课本例题、练习题、习题的改编或重组而成的。“重基础、考能力”,“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高考命题的原则。因此,对课本进行合理的利用,特别是对课本例题进行挖掘、引申、改造与重组,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课本的一道例题进行加工改造,引伸拓宽,揭示有价值的新结论,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题】.如图:AB是。。的直径,PA_L面。o,C是圆周上任意一点,求证:面PACJL面PBC本题是新课标必修二页的例题2,如果就题论题,本题丝毫显不出其特别之处,因而也不会吸

2、引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还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趣,这时,如果教师向学生揭示该题有价值的新结论,学生会兴味无穷,探求不止应用层面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数学例题作多层面、多角度的变式与探究,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将教学活动营造为开放、宽松、愉悦、和谐的师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引申1、四面体各面中最多含有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而要不断启发学生从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从中分析、比较、筛选出最

3、佳方案,达到多中求快、求巧、求优的目的,即“一题多解”;同时还要进行“一题多变”,即将原题“变一变"、“扩一扩”、“改一改"的变式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封闭的思维,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效果变式1、原题中,A在PC、PB上的射影为M、N又已知DE1PB,所以ZEDB=60°,即所求的二面角等于60°三、深化层面对例题的纵、横多方位的研究引申,不仅可获得一些重要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变换、引申等手段,充分发挥了该题的智能价值,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化1.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改原题底面直角三角为矩形),平面,,.以的中点为球心、为直径的球面交于

4、点,交于点.(1)求证:平面JL平面;(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09江西)解:方法一:(1)依题设知,AC是所作球面的直径,则AM±MC又因为PAJ_平面ABCD,则PA_LCD,又CDJ_AD,所以CD上平面PAD,则CDJLAM,所以AM±平面PCD,所以平面ABM±平面PCD(2)由(1)知,,又,则是的中点可得,则设D到平面ACM的距离为,由即,可求得,设所求角为,则,(1)可求得PC=6o因为ANXNC,由,得PN。所以故N点到平面ACM的距离等于P点到平面ACM距离的又因为M是PD的中点,则P、D到平面ACM的距离相等,由(2)可知所求距

5、离为方法二:(1)同方法一;(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可得:,令,则。设所求角为,则,所以所求角的大小为(3)由条件可得,•在中,,所以,则,,所以所求距离等于点到平面距离的,设点到平面距离为则,所以所求距离为深化2.如图,在四棱锥中(改原题底面直角三角为梯形),,且DB平分,E为PC的中点,,(I)证明〃(II)证明(III)求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答案】(1)略(2)略(3)【解析】(I)证明:设,连结EH,在中,因为AD=CD,且DB平分,所以H为AC的中点,又有题设,E为PC的中点,故〃,又,所以〃(II)证明:因为,所以由(

6、I)知,,故(III)解:由可知,BH为BC在平面PBD内的射影,所以为直线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由在中,,所以直线B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一般讲,课本上的例题都显露出他们的形式训练价值,而其实际功能都是隐含的,需要教育者加强发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念,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意识,真正品尝到知识清泉甘醇。当然发掘例题背后的功能,应该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程度,跨度不能太大。否则会禁锢学生认识结构的发展,因此,讲完例题之后,应该循序渐近地进行总结提炼,充分发掘其例题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素养,这些无疑上升为例题教学中的

7、数学知识结构的最高层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